标签:
三叔吕剧冬闲古戏杨子荣 |
分类: 生活 |
听说村里有“戏班子”,而且每天都在排练,还准备春节上演,我们感到无比新奇,忙跑去看,也一头扎进这新鲜又热闹的氛围中。令人想不到的是非常简单的一套人马竟然号称“戏班子”;但每个人都那样一丝不苟——操琴的是饲养场的饲养员左大哥,象模象样地,间或还给“演员”挑挑毛病;而“演员”呢——王家三叔、善娥姑姑、庆英姑婆------,尽管长的不那么苗条、脸蛋不那么水灵,可唱腔还是立足一板一眼,真让人感动。
乡间不象城里,可以一年四季随时方便地进影剧院看电影、看戏,文化生活那么丰富;而农民只有在冬闲时才能自娱自乐,所以他们都特别珍惜这段时间,一定要搞出点象样的东西来。唱戏是胶东的传统,看来已有历史。每个村子到春节前都会快速地组织起戏班子(还是头年那套人马),唱的是地方戏——吕剧“李二嫂改嫁”或其他。一旦选定唱哪出戏,主角、配角、龙套,很快入戏,没观摩过专业的是怎么唱的,所以他们就认定自己挺专业,再说反正看戏的都是十里八乡的弟兄,也没进过戏院,由此就更敢唱了。带上锣、鼓、一班人马,用大布把篮球场东头那块比平地稍高一点的土台子三面一围,敞口的那面就是戏台,马上开演。
更有意思的是:各村还互相串着演,你来我往,倒也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当然,这中间要有热心肠的组织者安排演出日程、与外村的消息互通等。记得那年山后有个村来我村演的是“沙家浜”,冰冻三尺的正月里,村民们都穿着厚棉袄、棉裤,捂得挺严实,坐着的、站着的,认真地观看演出。边看还边议论:你看这个扮相好,你看那个唱得好------。你想,演员都是身边抡锄把子的农民,在台上扯开嗓门一唱,台上台下都开心啊!
尽管是文革期间,但唱大戏的传统没有变,好象外面世界发生的事与这个小山村没有多大关系,没能彻底影响到他们,人们仍象以前一样按部就班地该干啥干啥,似乎传统的东西不能被任何事情干扰、春节的喜庆也不能被别的所替代,显示出胶东人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唯一改变的是戏种——以前唱吕剧,这会儿改成了京剧八个样板戏。
我们去的那年,村里戏班子唱的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扮演杨子荣的王家三叔告诉我:剧本是从县城刚买来的,还缺个半导体。我马上把我从北京带来的半导体奉上,给他们用——“这就齐了”,三叔说。胶东人天生的艺术细胞真是让人折服——听听半导体,唱腔差不多就能柳下来了(只不过怎么听都带点儿吕剧味);再模仿书上扉页的剧照扮相,他们就会着装了,挺神的!后来我发现王家三叔的一招一式怎么那么象古戏中的花脸——他的两手总是放在腰间两侧约有半尺远的地方,而且走起路来还四平八稳地踱着方步,这怎么象杨子荣?见我总是迷惑不解的样子,乡亲们告诉我,三叔以前在古戏中是演包公的,所以他的手才总是去扶袍子上的大圈。哦------我恍然大悟。
排练得差不多,该彩排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特别激动,主动走出家门来看彩排。他们不光是看热闹,更有重要任务在身——给演员打分。演员还要根据乡亲们的意见改进不足呢!只有在自村通过了,才能走出“村门”,走向公社,甚至县城。所以乡亲们知道戏班子代表的是全村人的水平,一定要瞪大眼睛挑出点毛病,日后在演出中才会给我村争得荣誉。而三叔那演法已得到大家认可,竟无人给他提出来。我在私下里向三叔提出应改进时,他点头称“一定改”。
记得那年只串演了联合村(当时划分行政区的一种)的几个村子,终因我村实力不足而未走向“世界”(出村)。但村民们非常知足,回来还给演员们打气:“咱这小村子没法跟人家几百户的大村比”,“能演到这水平就差不多了”云云。
而那天我对三叔提的建议也并未见改动,看来他已经习惯走自己的路,迈那样的步,很自然,就像唱大戏的传统不能受文革的影响------
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