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理性分析思考判断能力,这三点最重要
学习能力:拿到一本参考书,不要立即只挑自己喜欢的内容看,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读透它。
先粗略看一遍,管他能不能看懂,知道个大概人家讲述的顺序就行了;
之后好好琢磨一下,哪些内容与自己现在做的工作内容相关,
哪些是自己必须弄明白的,哪些是可能对自己工作实质有帮助的,然后针对性的去仔细看那些篇章,结合已经碰过的内容读起来一定会好理解的多。
待理论、实践对上号后,再去读“原理”、再去究“设计计算”;
好不容易弄懂后 ,再去通篇看完全这本书所写的另外的暂时与自己“不相关”的内容,看看有没有启发。
要有怀疑的勇气,“为什么会这样”,千万不要信奉权威。
比如以前有本书(就不说是哪一本了)硬说环己胺是三聚催化剂,我居然相信了——其实是不是三聚催化剂的判断标准当时我还闹不明白(胺类催化剂多多少少都会“催”出来一些三聚物,是什么类型的产物“为主”而已)以至于跟人家争论时出丑,而我的“理论依据”是第二版“教材”,第三版上环己胺已被剔除出“三聚”行列 。
要知道,写书的师长并不是全才,更不是一线应用的出身,他们能做的是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到过的现场也是大单位的(没办法,大单位人家有钱,工艺条件控制可以不惜血本)对于贫穷的简陋的小单位遇到的问题可能师长们连听都没听说过。
另外,写书的师长多数也是集百家之长的编纂,每一个细节不可能都去验证(没这个精力的),
再加上现在写书的个个都要“留一手”,不象90年之前“按谱可以炒出来菜”。
不点明具体原料型号、关键工艺控制条件,小实验你都重复不了。
比如发海绵,多数“教材”不敢说“TDI指数能超过1.10”,做过海绵的都清楚,别说1.10了,1.35都很多人执行。
其实我看很简单,书上是基于原来的“F11/水”体系的,现在大家基本都是“MC/水”体系,前者“不溶‘烧’泡”后者很容易“溶‘烧’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