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肆意解读
(2017-10-04 12:30:35)
因为喜好学习国学经典,但文化水平较浅,不得不听看许多过去的、现代的注解。最近朋友说看到有注解把《道德经》的顺序重新编排,称作“新解”的,怎么看?是否是一种新的解读思路?答曰:我看过,但不赞同。虽然各有各的看法、理解,但对于“经”类的经典不可肆意改动,甚至可以说不能改动。
例如:将《道德经》第一章放到后面,而将道的描述放在第一章。看似好像这样对“道”的描述更顺畅了,实际上与老子的意思差距太远啦。当这个最最核心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后面说的全部没什么意义了。这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破相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告诉我们:道,一旦被确定名、相,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了,它就会进入产生发展湮灭的循环过程。不能永恒存在,这样它就不能代表这个不变的“道”了。从这个角度说,你能讲出来的“道”,那已经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
为什么老子首先讲这个?那是告诉我们:你必须先破除执着于实相的那个固有思维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你看见的大街小巷、桥梁、铁路、汽车、火车、飞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道之中运行,也各自有自己的道。但各自的道被名相确定后,他们各自的特性就有了局限性,他们各自的从生到灭的过程也就确定了,而这个相的变化就不能代表那个恒定不变的“道”了。
做不到离相,那就无法立道,《道德经》剩余的80章节对道的描述全部成为空中楼阁了。同样,如来在菩提树下观流星划过,开悟,第一句话就是“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只因妄念执著而不可得”。这也是告诉我们:不要胡思乱想的执着于相的存在,因为所有相皆是假合而成,而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自性(道)。
这些大圣人所讲,远不是我等凡夫能够想到的,如来曰:“岂能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一点想法。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