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张化桥老师对市场所谓“预测”进行了批评。我不想辩驳,不过我想谈谈对所谓“预测”的一些想法。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谈到这个问题“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人啊,生于天地之间,如何思考问题呢?首先,在那个永恒不变的“无”,摸不见看不着的“虚无”,需要用“观”来感受思考其无形无迹中的规律,与佛家《心经》讲的观,观自在一个意思;其次,对于那个已经有形象的“有”,需要通过各种可寻的行迹去思考其规律。
换句话说老子告诉了我们对待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从虚无的角度去思考未来发展的规律;二是从事物表现出的现象去思考规律。为什么《道德经》不容易理解?那是因为对有形象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理解,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进行描述不容易理解。对这个“无”怎么去感受其中的规律?老子讲了很多“无”的迹象,可以用这些迹象推演出这个还没有显像的“无”,这就是一种预测。例如:一个器物形象是“碗”,你就可以推演碗的这个“虚空”部分是用来盛水或者盛饭的作用。当把这个碗的“有、无”全面进行了解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运用其规律。
预测不过就是根据虚无的,推演必然将出现的有形象的事物。为什么能够推演,因为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有,有生于无!
在股市中多数投资者看到的是成交量、涨跌、均线等显像的变化以及宏观方面的信息去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这是老子所讲的第二种思维方式。对第一种思维方式,老子称为“玄之又玄”,非常玄妙,无法用语言描述其中的奥妙。这是需要运用老子对道的描述进行推演或者叫做“预测”的。
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很好的企业,价格也很便宜,但就是“僵尸股”。为什么呢?因为考虑的不全面。在这个时候,这个企业或行业正在从“有”向“无”回归,所谓“归根复命”去啦。
如何对这个未显像的“无”推演或者预测呢?第一种方式,就是老子所讲“致虚极守静笃”以观其循环往复;第二种方式,就是运用《易经》推演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于得道的大智慧者都是在循道而行,当然不必用其他方法。而对于像我这样没什么智慧的人只好用《易经》之类的办法去“预测”推演了,境界比第一种差远了。
所以我所谈的预测,不过就是如何找见那个“无”的规律,如何循道而行罢了。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你用已经显像的事物去推演那个未显像的“虚无”,不容易,如果正赶上有向无循环的节点,那判断的成功率比较低,自然就会受到许多反对。
很遗憾的是中国人从上学的时候也没学过几句《道德经》或者《易经》,至于在实际中的运用就更少一些了,很遗憾。无、有都考虑一下更全面吧。当然,至于其他人用的所谓“预测”那是另外一回事。
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