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讲:治大国,若烹小鲜。
最近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看了许多古今名家对这句话的解读,大致解释为:治理国家就像炒菜做海鲜,你炒海鲜的时候不能总是翻来翻去,这样不断变动就把那个小鱼弄碎了。作为国家呢,总是变动也是扰民没办法正常生活。
这是老子的意思吗?老子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不粘锅”,恐怕锅里也没有现在的植物油,小鱼这样的海鲜放锅里不动,那小鱼还不有的地方糊了有的地方生的?所以,解释分析真实的意思应该考虑当时年代的实际情况。不应该这样解释,因为不符合老子当时的情况。别说是油炸了,就是炖鱼那也是该翻也得翻,有点做鱼的经验吧。
这样解释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治理国家应该像烹饪海鲜小鱼一样:以上视下,了如指掌,看得非常清楚;其次,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条鱼哪部分快糊了,哪部分已经熟了,哪部分还没熟,这样才能够进行及时的调整。不是不调整,不是不能翻动,而是应该有方向的有的放矢;其三,炒海鲜那是需要提前准备好调料,柴草等,也就是说需要准备好各要素。也就是条件成熟再进行。所以,治理国家也是这个道理。
看古之圣人经典还是看原文吧。我是没什么文化,但多少有点生活经验,炒菜你不动,那就粘锅了,糊了。为什么许多解释不妥当?首先是没当回事(千百年来都是那么解释)。其次,根本还没有理解老子讲的“道”。
治理大国家都是这样,那么做投资会是这样吗?一个道理:你对一个要投资的企业还不应该了解它在经营环境中处于什么状态:生的?熟了?糊了?还是焦了?是否符合产业循环的规律?要进场的时候那还不把仓位比例,止盈止损位置等要素准备好吗?这些考虑是否符合道的循环规律等等。
一点想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