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剧《过把瘾》赏析

(2011-01-16 22:34:56)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过把瘾》的赏析,由于不懂电视艺术理论,权作感想一谈,就算是一次阅读笔记。

第一,节奏、情调和氛围。

出生于九零年后的我们这代人,浸泡在电视剧的商业味极端浓厚的时代,似乎每一帧画面背后都有精打细算的考量和利欲熏心的设计,而《过》恰巧诞生于92年,也就是商业化大潮汹涌而来之前的最后一年,自此以后,艺术差不多算是“过把瘾就死”了。《过》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也正在于这种与时代节拍脱节的姿态,全剧的气质似与王志文扮演的方言一样,颇有几分清癯。

而情调的特殊之处在于一种调和,王志文的冷和江珊的暖的调和,清癯和温馨的调和,正因为两位主角之间的这种落差,构成戏剧推动力的源泉,而这种推动力是隐晦的,由内而外缓缓溢出,它的张力和起伏需要观众的敏感度作为保障,习惯了显性推动力的观众,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过》在今天是抓不住观众的,它不是那种百用不厌的“危机-解决-危机”的模式,它要让人物在危机中逗留、散步,要跟观众细细讲人物在危机当中各种微妙的反应,牵涉到日常生活的一整套皮肉,它甚至面对危机,给出的仍是观察、品味的态度。譬如连吵架的时候,氛围也营造出一种冷眼旁观之感,恰似王朔原著的文字,这是因为它在追求情节之外,还追求其余的很多。

第二,镜头和转场。

《过》的镜头调度上,一是很少给人物特写,全剧能给人留下印象的面部特写几乎没有,这一来让人物始终带有淡淡的距离感、情感上保持微微的克制,二来也令节奏减小了突起,变得沉缓。张元的《我爱你》同样改编自《过把瘾就死》,而特写就非常多,节奏也迅猛刚烈,片中的吵架有时竟让人难以承受,相信是这部片子毁誉参半的原因之一。不过事后回味,觉得《我爱你》中的吵架也的确很“过瘾”,某种意义上的语言暴力美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张元和赵宝刚对“过瘾”的理解不同所致。

二是镜头的推、拉用得很到位,形成了某种风格,使片子渗透进一股悠长的韵味。镜头的推拉类似于音乐中的弦乐,有时是小提琴,有时是大提琴,在拉的过程中,即使是促狭的空间也能拉出一种广袤深邃的感觉,直接呼应此刻的人物心境,譬如有一场戏是王志文独自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带着一堆心事,随后的拉镜头即符合上述分析。

《过》的转场同样值得一提,每次转场都给人愉悦感,轻快的时候有点像阿莫多瓦的《对她说》,不过当然没有电影那么紧凑。《过》的转场一是不突兀,时空的跳跃永远保持舒缓的流畅,有点像片中人物念白的语调;二是很好地防止了叙事拖沓,夫妻矛盾是书写的主心骨,除此之外能删则删,譬如原著中是描写了婚礼的,而片中则直接跳过,一上来就直接剪到婚礼后两人在新房中的戏。

第三,人物、台词和幽默感。

台词上的功力当然多半归功于原著小说,是带有京味儿的侃,有一股看透了人生的范儿,又带有市民气的可爱,而演员尤其是王志文对台词的拿捏也是恰到好处,原著的对白用的是白描的写法,剧中对情境的填补很真实。

人物塑造上,是本剧原创性较大的一处,原著中的方言可没有现在这么有血有肉,相对来说,原著方言的格调也没有现在这么高,一来是由于王志文的出色发挥,二来也是因为情节的增加,因为原著是中篇小说,人物一般是缺乏成长的,但电视剧中往往需要设置人物的成长线索,在后四集中,像方言隐忍中的爆发、迎来新的人生契机、最后面对死亡时淡然的幽默感等,均为人物增色不少。

此外,设计了潘佑军和贾玲两条副线,是电视剧惯用的手法,使情节更充实,也多一些夫妻矛盾之外的另类趣味,给主线以调整、回旋的余地。

最后说下幽默感,一般而言,惯于油腔滑调的人的幽默虽能使人愉悦,但境界难有升华,而王志文的方言则是有棱有角的一类,他的幽默感就多了一份深刻,最后一集得知身患绝症后,他不改本色的言谈举止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气度,有点像最近一部同样是王朔编剧的《非诚勿扰2》,但《非2》中的谈生论死有些刻意有些说教,当然,本剧中也许是篇幅所限,对生死问题其实也根本没有谈论,因此可比性不大。

第四,前四集和后四集。

前后四集给人的感觉是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风格也有不调和之处,后四集戏剧性陡增,很多情节给人生硬突兀之感,流于俗套,但也并非一无可取,后几集不多的几次情感爆发都很有感染力,还有刚才所说方言的成长、方言和杜梅两个人的挣扎,都有可看性。由于原著《过把瘾就死》的情节仅到第四集为止,后四集源自王朔的另两篇小说,因此粘合的困难也可想而知,总体而言,两人复婚这一处情节还是很符合观众的预期心理,复婚过程描写得也很真实、揪人,至于最后一集中的方言之死,个人感觉稍显突兀,有利有弊,全剧在第七集结束也未尝不可。

综上,是《过把瘾》的赏析,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一集,没什么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