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堰的由来

(2022-05-13 18:16:53)

沙堰的由来

作者:马富海

沙堰,是新野县的北大门,卡在中原到江南的重要通道——宛襄公路上。在今世,公路铁路如网格一样遍布中华大地,这条历史上著名的南北通道,已经显得不怎么重要了。

然而,在古代,因为宛襄驿路是水旱并行的大道——水路走白河航道,旱路走宛襄驿路,无论是中原大军沿路南下,还是江南大军沿路北上,从武汉沿汉水到襄阳,再自襄阳沿白河到南阳一线,都是水陆并进。在人背肩扛和牛拉马车的时代,用大船运输粮草士兵,不仅省力省时,更能运送大宗货物,而且从南阳到襄阳三条通道中,此路,比西路的南阳——邓州——襄阳,东路的南阳——唐河——襄阳更近。所以,楚庄王问鼎中原,曹操南征荆州,岳飞北伐中原,都是走这条路。沙堰西邻白河古道,宛襄驿路穿街而过,因此,沙堰和新野县城一样,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屡招兵祸。

沙堰虽然屡造兵祸,但沙堰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了下来。其名字,比新野还要久远。

新野,本来指的新国之野,包括现在的新野,唐河西南部,湖北枣阳一带。东汉中期,执掌国政的皇太后邓绥封其母为新野君,新野的地名,才稳定到现在这个地域范围内。而沙堰,则得名在西汉时期。

沙堰地势较高,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人居住,他和歪子凤凰山,城郊马鞍山一样,在4000多年前,就是村庄了。

沙堰这个名字,是因为西汉中期的汉元帝时期,召信臣在沙堰西南角的白河向西拐弯处,为开凿召父渠的渠首,在白河上筑沙成坝而得名的。

站到召父渠的渠首上,向西北望,你会发现老白河的西岸,由宽到窄,成喇叭状,也像鸟的尾巴模样,因此,其西岸河坡,被称为鹊尾坡,是张飞打败曹军的古战场。其最窄处,即为拦河坝。其坝并不是完全拦住河道,而是先在西岸筑了一道斜沙堤坝,缩小河道,形成一个宝瓶口,再于宝瓶口内的河底上,用巨型石块,斜着,间隔着,嵌置于河底,形成可以抬高水位,又不需要完全堵住水流的跳坝。这样,在宝瓶口缩小河道抬高水位的基础上,再被石坝阻挡,水位进一步抬高,得以保证白河的水位足以进入召父渠内,灌溉新野的三万多亩良田。

这种筑坝方式,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治河工程技术。比沙堰更早的四川都江堰,就是这种技术,只不过,都江堰不是在河道中建造一个跳坝,而是在岷江中间,用石头建了一个小岛——都江鱼嘴。但其功用是一样的。

用跳坝代替筑岛来抬高水位,是治河工程技术的一个进步。因为其建筑更简单,效果更好,更利于洪水季节排洪。

古代白河,水量巨大,经过宝瓶口和石坝束水,沙堰段的白河水位提高后,水面增宽,遇到大雨,河水容易泛滥成灾,所以,两岸的大堤修筑非常重要。东岸的沙堰到焦店,地势较高,只需要在召父渠的渠首到沙堰段筑堤即可。西岸,因为地势低,则需要从宝瓶口开始,一直向北筑堤到贺庄五柏庙,所以,从高堰向北,秦堰、赵堰、到贺庄五柏庙,有八里长的砚瓦之说。堰,就是坝,沙堰段的古白河,西岸有八里长的大堤坝,可见当时沙堰古白河的水势之大,向西已经蔓延到高堰,赵堰的村东边,足有一里多宽。由此,我们知道,沙堰,高堰,秦堰,赵堰这些村庄的名字,都是因为修召父渠而得名的。

堰凹,是形象化的土语。堰洼,更是土语。砚瓦,是砚的全称,八里长的堰瓦,是八里大堤,形成的八里长的水面,比喻为砚,把俗语的堰洼,提升为文人的砚。取堰与砚音同。你说八里长的洼地,有啥稀罕的?但说成八里大的文人写字用的砚,就漂亮多了。沙堰人推崇文化,在地名上,也能体现出来。一个八里长的砚瓦,表现出满满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关羽堵白河,水淹曹军,也是在宝瓶口。用麻袋装沙子,堵在跳坝的缺口处而蓄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