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里的“三趟快车”

(2022-06-14 15:45:10)

记忆里的“三趟快车”

徐宜发

 

日前,郑州局集团公司离退休管理部会议室笼罩着热烈的气氛。这里正在举办以“三趟快车寄深情”为主题,纪念香港回归25周年座谈会,邀请当年曾经参与“三趟快车”开行的人员,讲述半个多世纪以来那些难忘的岁月。

香港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朝廷就派驻军在这里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平安。在漫长的岁月里,香港地区也逐渐发展起来,清朝时期香港成了对外通商的港口。历史上英国统治者对这块宝地早已虎视眈眈垂涎欲滴。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香港被逼割让租借给英国,直到199771日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开启了新的征程。

内地与香港的同胞历来亲如一家情逾骨肉。特殊的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使得香港同胞包括淡水在内的一些生活必需品,长期依靠内地供给,把两地同胞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内地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不得不采取凭票计划供应,维持人们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内地商品紧缺固然会影响到港澳同胞的正常生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外贸部门与铁路系统联手,从全国各地组织货源,自1962320日起,从郑州、武汉、上海每天向香港分别开行三趟货物特别快车,肩负着特殊使命,为港澳同胞送去急需的鸡鸭鱼、猪牛羊等鲜活生活物资,尽最大努力满足香港同胞的生活需求。

座谈会上,大家十分动情地讲述着曾经的故事。年逾88岁满头银发、曾任郑州北站党委副书记、副站长的张金岭老人,有着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1962年,郑州北站接到开行755次供港物资特别快车的命令之后,他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工作特别精心,每当执行755次列车编组作业,他严格控制速度,让装有牲畜的车辆轻轻连挂在一起,避免速度不当牲畜受到损伤。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关键时刻他都要盯在第一线,及时解决突如其来问题,按时组织猪、牛、羊进站上车,编组挂运、上水整备,为押运人员多备开水等等,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非常到位。

曾在郑州北站任职副站长的姚坤亭也已年近古稀。在他的铁路生涯中,最让他引以自豪的是在担任生产调度的那些日子,结合实际优化优化了755次列车开行方案,把每天凌晨第一趟车开行,变更为每天凌晨4点钟从郑州北站开出,为集结不同方向到达的鲜活物资车辆赢得了充分的时间。有一件事非常巧合,郑州北站“十里战场”,每年春季到冬初,品种多样的青草长势良好,成了过往牲畜家禽天然的草料场。他们发动家属有组织地进行收割,割了一茬又一茬,专供到站等待编发的家禽、牲畜食用,帮助押运员解决了一大难题。姚坤亭至今还清楚记得“三趟快车”开行“五定、五优先”的原则,这是铁的纪律必须严格执行不走样。他说,全国“三趟快车”享受的是一种特殊“待遇”。每年,春运都是铁路最繁忙的季节,铁路其它货运列车一律停开,唯独“三趟快车”不仅照常开行而且跑得更快。这事只有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办得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陈庆贵和吕东林都是年过七旬的老火车司机。当年,他们不计其数地驾驶着蒸汽机车拉着755次快车行驶在京广线上。起初,京广线大多还是单线行车,列车运行在沿线小站停车会让列车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夏天他们牵引755次列车在行车途中停车,总要下车在附近阴凉处稍作休息,车上押运员看到司机师傅下车小憩,也会下车和司机师傅们拉拉家常聊聊天。言谈中,陈庆贵、吕东林了解到“三趟快车”运送的都是有鲜活生命的物种,长途跋涉也要吃喝拉撒睡,跟车押运员必须尽心尽责担当起“护理”它们的任务。一路上不仅要喂草喂料,喂吃喂喝,还要防止疾病侵袭中途夭折,责任重大。冬天,他们在车上简陋的休息间四面透风;夏天,刺鼻子气味令人作呕;路上无法做饭,只能带些干粮路上充饥,经常是连水都喝不上,渴得嗓子眼儿冒火……有人说,“三趟快车”押运员是最能吃苦人!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来到武汉,在江岸机务段火车头上干了5年。我和我的师傅们,经常拉着751次和755次供港鲜活物资快车行驶在京广线上。运行途中临时停车与押运员聊天是常有的事,留在我记忆里的故事数也数不清,至今还有一个押运员讲述的故事,在我脑海里依然清晰可见。当年有个年轻小伙子干上了“三趟快车”的押运员,吃苦受累不说,没想到结婚成家也成了大问题。这个年轻的押运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相了几次对象都没戏。核心问题是他身上那股怎么也洗不掉的呛鼻子怪味,相亲时俩人见面,说不上几句话就告吹,年过三十也没有成家,不知道后来生活得怎么样了?这个故事成了压在我心底的不解之谜。

座谈会上,大家谈笑风生气氛十分活跃。早已退休的老火车司机方福喜和现任的郑州局集团公司离退休管理部部长马长乐以及副科长孙宝才,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不同侧面,生动地讲述了“三趟快车”的故事。今年40多岁的艾霞是“铁二代”,1991年她走进铁路在郑州北站成了一名工人。她聪明好学善于表达,经组织培养几年后从事宣传工作。199771日前夕,郑州北站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喜迎香港回归”活动,场面热烈,主题突出,激情四射,激发了艾霞的创作灵感,很快一篇《一千九百九十九个祝福》的报道见诸于报端。文章虽短,句句真情,衷心祝福香港同胞明天更加美好,表达了千千万万中原铁道儿女期盼香港回归的喜悦心情。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深圳建起了大型家禽、牲畜及水产品养殖基地,每天都有大批的鲜活生活物资直接供港。“三趟快车”开行了48年之多,2010616完成历史使命。在“三趟快车”开行的17609个日日夜夜里,从内地运往香港鲜活的猪牛羊超过了1亿头,鸡鸭鹅数十亿只,蛋类和瓜果蔬菜更是不计其数,极大地丰富了香港同胞的“菜篮子”。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个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了内地与港澳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在热烈的气氛中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