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

标签:
杂谈 |
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
徐宜发
http://s3/middle/51c80749g76ceff868e92&690
旅客坐着去拉萨的火车享受着科技发展的成果
站台上告别了青藏铁路公司的朋友,我们便登上了西去的火车。这是一趟从西宁开往拉萨的9801次列车,正点15时零2分从西宁西站发车。青藏铁路公司的总经理包楚雄向大家介绍,西宁车站正在进行大的改造,客车都从西宁西站开车,条件较差多有不便。我很清楚,车站改造是常有的事,这是一个过度时期,困难是暂时的,不久的将来西宁车站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开车的时间到了,我们乘坐着开往拉萨的火车徐徐离开了西宁西站。不过,这次我不是去拉萨,是去德令哈看望那里的朋友。
五月的青海虽说还有一些凉意,“坐火车去拉萨”的旅游热却明显升温,来自远方的外国游客也一拨接着一拨去看神奇的布达拉。我们同行的青藏铁路公司的副总经理贾军和客运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云,边走边向我们讲述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青藏铁路是一条旅游线、幸福路。
开往拉萨的火车是一种新型的高原列车,不仅设备完善功能齐全,而且还配备制氧装置,旅客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供氧量,提高车厢里空气中的含氧量,消除高原缺氧的不适之感,车上处处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我们坐在舒适座位上,欣赏着青藏铁路沿线高原风光。我有意识地在茫茫戈壁中寻找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很想再看看追逐嬉闹的藏羚羊,这些很有灵性的动物身上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力量。2008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我和我的伙伴们也是从西宁坐着火车去拉萨,车过格尔木一群群的藏羚羊不时地从我们眼前跑过,它们那些可爱的神态在我的记忆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能是这个区段藏羚羊较为稀少,看了老半天丝毫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踪影,闯入视野的倒是一片片雪花或慢慢游动的牛群、羊群。这情景倒引起了“老外”们的很大兴趣,他们手拿照相机伴随着一个个微笑,不断地按动“快门”留下那难忘的瞬间,要把在这儿见到的一切带回去,与家人和朋友们共同分享青藏高原的快乐。
http://s10/middle/51c80749ga41614124079&690
茫茫戈壁滩只见骆驼刺未见藏羚羊
不知不觉到了用晚餐的时间,热情的朋友请我们品尝这里特有的高原风味。其实,在我看来大家在一起用餐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天南海北,包罗万象,你一言我一语,能让大家了解到许多不曾知道的东西。坐在我对面的王海英今年只有35岁,是一位在甘肃成长起来的年轻人,1998年从上海铁道大学毕业就来到青海,现在是那曲车站的党总支书记,讲起青藏铁路如数家珍。青藏高原人称是“世界屋脊”,严重缺氧,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有一种献身精神,他们靠的就是这种精神把青藏线建成了世界一流铁路线。西宁是青藏铁路的东端,在海拔2200多米的高原上,空气中的含氧量只能达到78%;拉萨海拔3600多米,空气含氧量通常只是62%;他所在那曲车站海拔4500多米,空气含氧量仅有50%,不用高压锅饭都煮不熟。就这几组简单的数字,让我听起来足以感受到他们的不易。2006年6月19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王忠玉从郑州来到这里主管线路质量,天天在海拔几千米铁道线上查病害、搞维修,摸爬滚打。现在担任青藏公司党委书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从未说过一个“苦”字。青藏铁路公司的副总经理许景林,是2006年9月1日那天从北京来到这里的,几年来他走遍了青藏全线,高原缺氧让他锻炼的更加成熟和坚强。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离天最近的惟一一条铁路线,高寒缺氧,鸟都不飞,这种艰苦的环境在青藏高原铸就了中国铁路“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新时期火车头精神,“上了青藏线,就是做贡献”成为大家的神圣职责。青藏铁路公司的员工们就是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青藏线畅通无阻。他们都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http://s5/middle/51c80749ga4160adcc8f4&690
坐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车外就是清晰可见的雪山
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窗外雪花飞舞,车内温暖如春。我们聊工作,论家常,谈未来,讲理想,大家心里都是热呼呼的。透过飘舞的雪花,我看到远处满眼翠绿。西宁客运段的副段长张建青轻轻地告诉我,前面绿树成林的地方就是德令哈。昔日的大漠荒原,今日已是绿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