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闲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835
- 关注人气:41,7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吴越春秋》中令人费解的“渔丈人”之谜
(2014-09-17 08:43:33)
《吴越春秋》中令人费解的“渔丈人”之谜

伍子胥派人来到随国,送给随侯一封信,要他交出楚昭王。
信上说,你们随国只要交出熊珍(楚昭王),楚国这边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就划给你们随国了。从此以后,我们吴国和你们随国,世世代代都为兄弟,共同辅佐周天子。
这个利益非常的诱人。
但是,随侯还在犹豫,他担心吴国未必真能将楚国完全踏平,冒然交人,以后会有麻烦的。可是不交,现在就有麻烦。
这时,楚昭王的一个哥哥子期(楚平王私生子),比昭王大几岁,长的很像昭王,他站出来说,时间紧迫,就让我冒充楚王,把我交出去吧!
随侯还在犹豫,就是交个假的,也还是会有麻烦的。
怎么办?随侯左想右想,无法抉择,最后,他找来一个非常精通算卦的太史,占卜一下看,此事吉凶如何?
太史当场算了一卦,卦辞上说:“平必陂,往必复。故勿弃,新勿欲。西邻为虎,东邻为肉。”
随侯说:“楚为故,吴为新。故的我们不要抛弃他,新来的我们也不要答应他。鬼神已经暗示了我们,我现在知道该怎样做了。”
于是,随侯对伍子胥派来的人说:“我国是个小地方,一直都是楚国的附属国,世代结盟。如果楚王真要到了我们这儿,我们也不敢不收留他。但他来后,仅仅只呆了一天就走了,至于又去了什么地方,我们也不敢问。还请将军详察!”
吴国人退兵回去后,原话告诉了伍子胥。
伍子胥知道随侯不敢欺骗自己,或许楚昭王真的又逃的不知去向了,而正在此时,伍子胥又得到了确切可靠的消息:楚国令尹囊瓦,于战败后就逃到了郑国!
既然囊瓦在郑国,伍子胥马上怀疑,楚昭王也极有可能已经逃到了郑国!于是,伍子胥带着大军,来到郑国,兵临城下,要郑国交人。
楚昭王总算是有惊无险,又躲过了一劫,就此藏身于随国。
再说郑国君主是郑献公,听说伍子胥来打他,早吓坏了。
“都是这个囊瓦!连累了我们郑国!”郑献公迁怒于囊瓦。
“囊瓦这人的名声太臭了!必须把他交给吴国人!”郑国的大臣们也纷纷怒吼道。
郑献公对囊瓦说:“看在咱的交情上,你还是自己动手吧。”
囊瓦被逼的无路可走了,想到晋国去,郑国不放,没奈何,他大吃了一顿好酒好肉后,自杀身亡了。
郑献公将囊瓦的尸体献给伍子胥,并说明楚王的确没来过郑国。
但伍子胥还是不肯退兵,声称定要灭了郑国!因为当年,伍子胥与太子建流亡到郑国的时候,太子建被郑献公的父亲郑定公处决了。这个仇一直没有报,现在是时候了。
既然吴师不肯退兵,想要灭了郑国,郑国的大夫们就请郑献公背城一战,和他们拼了!
郑献公说:“郑国的军马难道比楚国的厉害?楚国都被他们灭了,何况我们小小的郑国呢?”于是出榜招贤:“有能退吴军者,寡人愿与分国而治。”
悬令三日。来了个打渔的人,求见郑献公,自称可以退吴军。
郑献公问:“要退吴兵,不知阁下要用多少车马,多少士兵?”
那人回答说:“臣不用一寸之兵,不要一斗之粮,只需给我一把划船的桨,我就有办法让吴国退兵。”
郑献公不信,但一时又没别的对策,只得叫左右取一把桨来给他:“若果能退兵,定有重赏!”
那人就拿了桨,坐在一个大竹筐里,用长绳子从城楼上吊了下来,直入吴军,站在营前,敲着桨,放声高唱道:“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鲍鱼羹?”
伍子胥猛听得有人高喊“芦中人”,浑身一颤,愕然大惊道:“是谁在外面唱歌?”连忙叫军士把那人带进来,问:“足下是何人?”
那人举起手中的桨说:“将军不见我手里的东西么?我就是鄂渚‘渔丈人’的儿子也!后因躲避战乱,才举家迁居到了郑国。”
伍子胥恻然问道:“如果没有你父亲,我早就死了,但你的父亲却因我而死,我一直没办法报恩呀,今天遇到你,正好,你想要什么?”
那人说:“别无所求,郑国惧怕将军兵威,因为我的父亲与将军曾有仓卒之遇,所以让我来求情,放过郑国一马。”
《吴越春秋》中记载,伍子胥仰天长叹道:“悲哉!吾蒙子前人之恩,自致于此。上天苍苍,岂敢忘也?”还了渔丈人儿子一个人情,当天就撤军走了。
郑国终于解了围。渔丈人的儿子回去后,郑献公大喜,封了一百里地给他,从此被称之为:“渔大夫”。
这段故事,《吴越春秋》、《越绝书》、《吕氏春秋》等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叙述虽不一样,但故事梗概大致相同。
这里面比较令人费解的就是:
当年“渔丈人”不是自杀了吗?当时现场也就“渔丈人”一个人,那么,多年之后,他的儿子又是怎么知道“渔丈人”与“芦中人”之间的暗号的呢?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渔丈人当时跳河自杀,是假的,等伍子胥走远了他再起来,回去告诉儿子的。如果不是渔丈人说的,那外人又有谁会知道“渔丈人”与“芦中人”之间的秘密呢?
清人蔡元放在点评这段历史时说,“渔丈人”与“芦中人”约言之后,马上就跳河自杀了,他儿子不在场,怎么可能知道?因为那渔丈人其实是个隐者高士,绝非寻常之辈,覆舟自溺,故作此态,是为了让伍子胥放心释疑,这是“有德”之举。但如果再把他“造假”拿出来说事,多少就不怎么好了,所以“古人有事在隐跃之间,待后人以意会之,往往如此。”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