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王僚伍子胥公子光春秋复仇 |
分类: 春秋三百年-4:吴 |
30.公子光用离间计结交伍子胥
话说公子光准备将伍子胥收养下来,却不料被吴王僚抢了先,将伍子胥接去,待为上宾。
伍子胥见到吴王僚后,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样,他牢牢的抓住这次机会,向吴王言明讨伐楚国的好处,怂恿吴王快快向楚国开战。
这对吴国来说,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因为楚国太子的儿子熊胜就在这里,讨伐楚平王,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这是一场关乎“正义”的战争,绝非往日争田土、争国界式的冲突。
如果能够打败楚平王,扶立熊胜登上楚王的宝座,那么可想而知,将来的吴国,就会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大国。
不由得吴王僚不动心。
所以,吴王僚当即向伍子胥表态:愿出兵伐楚。
再说公子光一心想取代吴王僚,他不愿看到吴王僚如虎添翼的势头,不想伍子胥得到吴王僚的重用,否则的话,以后哪还有他的机会呢?因此,他要搞破坏。
于是,公子光来见吴王僚,问道:“我听说楚国的亡臣伍子胥,来投奔我国,大王见过他吗?”
吴王僚说:“见过。”
公子光问:“大王以为此人如何?”
吴王僚说:“贤!而且孝。”
公子光问:“何以见得?”
吴王僚说:“此人勇壮非常,与寡人谋策国家大事,无不切中要害,所以知道他是个贤人。念着父兄的冤仇,须臾未曾忘报,向寡人乞求借兵伐楚,所以知道他是个孝子。”
公子光又问:“借兵伐楚?那么,大王已经答应他了吗?”
吴王僚点头:“寡人怜其情,已经答应他了。”
这时,公子光劝谏道:
“臣听说,万乘之主,不为匹夫兴师。咱们吴国与楚国交兵多年,也没见过有什么像样的大胜。若为伍子胥兴师,这是匹夫之恨,重于国耻也,必不可!胜了,则是他们的快乐,不胜,则是我们的耻辱,大王,这样究竟划算吗?”
吴王僚一听,有道理,不禁又犹豫了起来。、
公子光进一步劝说道:“伍子胥这人,杀心极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大王,您可千万别被他当枪使了啊,他会把咱们都拖进泥潭里的,你忘了当年爷爷的话?外头的人,都是坏人。”
吴王僚这才下定了决心,放弃了讨伐楚国的计划。
却说伍子胥因为吴王僚答应他出兵伐楚,一连高兴了好几天。
但是,很快他就发觉,吴王僚渐渐没了动静,也不似前番那般热情了。
伍子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于是,他又去面见吴王僚,试探着说:“臣知道,诸侯不应该为匹夫兴师用兵。”
吴王僚问:“何出此言?”
伍子胥说:“为匹夫兴兵,不义也,臣不能陷大王于不义之地。所以恳请大王,还是辞了这官职吧。”
伍子胥知道吴王非常需要他这样的人,所以就用辞职来逼吴王就范。你要我为你打工,你得达到我的目的,否则,没有条件交换,我凭什么白为你打工。
吴王僚也很纠结,左右权衡,还是觉得为伍子胥发兵攻打楚国,弊大于利,变数太多,不易掌控。因此,他就答应了伍子胥辞职的请求,你不愿当吴国的大夫,就不勉强了。
顿时,伍子胥的心里拨凉拨凉,辞掉了官职,又要为生活发愁,就更别提复仇的事了。
这时,公子光又来见吴王僚。
他对吴王僚说,伍子胥因大王出尔反尔,不肯为他兴兵,故辞职不受,颇有怨恨之心,这个人再不能用了。为了平息他的怨恨,看在我的薄面上,不如把阳山之田百亩,赐给他吧,也算对得起他。
吴王僚说行,就送了伍子胥一百亩田,让他在这里安居乐业,听之任之,但从此也就疏远了他。
从一个大国的流亡之臣,到通缉犯,到乞丐,到他国的座上宾,到安逸的大地主,伍子胥的人生迷茫了。
眼看着机会已经到来,却又稍纵即逝,转眼已为泡影。
复仇啊,复仇,何日才能复仇。
从此,伍子胥就带着小王孙熊胜,躬耕隐居于此。
不久,公子光来了,在成功的离间了吴王僚与伍子胥后,登门拜访伍子胥来了。
公子光出手非常大方,用许多的米、粟、布、帛作为初次的见面礼,前来结交伍子胥。
伍子胥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吴王僚疏远了他,公子光却主动亲近他。于是,他知道公子光是一个有“异志”的人。吴王僚的需求,是安于现状,坐稳王位,而公子光则不安于现状,是想篡谋他的王位!
伍子胥很快就又有了新的策划方案:
既然吴王僚不肯发兵,那不如帮助公子光,帮他除掉吴王僚,篡夺他的王位,让公子光当上吴国的新国王,以此为条件交换,来发兵攻打楚国,复仇大计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