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是非时期楚庄王隐语春秋 |
分类: 春秋三百年-3:楚 |
29. 古代君臣谈话时为何喜欢说隐语?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左右,从来不理政事,整天只是打猎、喝酒,享受生活,“不出号令,日夜为乐”。还在宫门口挂起一块大牌子,上边写着:“有敢谏者,死无赦!”
一天,伍参进见楚庄王。
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搂着越女,坐在钟鼓之间,醉醺醺地观赏着歌舞。
他眯着眼睛,半睁开问道:“伍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想陪寡人看歌舞?”
伍参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有什么谜语,竟这么难猜?你不妨说说看。”
伍参说:“南天有一只大鸟,降落在楚国的朝堂之上,不飞,也不鸣,嘿然无声,已经整整三年了,好生令人费解,请您猜猜看,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笑笑回答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将以长羽翼;三年不鸣,将以观民情。今虽无飞,飞必冲天!今虽无鸣,鸣必惊人!”
伍参又问:“那为什么还不见动静呢?”
楚庄王说:“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这就是典故“一鸣惊人”的来历,出自年轻的不作为的楚庄王。
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谜语,而是一则“隐语”。
所谓隐语,是一种非常特殊、非常隐蔽的交流方式。
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是借用别的词句来表示,用一种隐晦的语言来进行婉转的表达,就是隐语。
隐语的含义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从“遁”、“谲”、“譬”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隐”。
古人在说话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不想直言不讳,或者理屈词穷,不愿告诉他人真相时,就故意躲闪、掩饰、搪塞、打岔,这样一类的话,就叫做“遁辞”。
想明确的传达出某种信息,但因为某种原因,却又不愿意直截了当的说出来时,就编一些稀奇古怪的借口,找一些不着边际的理由,却去各外强调某些关键词,以说动对方,这就叫“谲言”。
想说出某个事,想传达出某种具体的信息,却又因为某种原因,或是某种场合,而不方便说出来,就打个比方,借用其他的事,来比喻要说的这件事,让对方心领神会,这就叫“譬如”。
所以,隐语就是隐去本来的事,不直接说出,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春秋之际,君臣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的对话方式呢?
环境所迫。
楚庄王不知道谁是真心向着自己,谁是随波逐流,谁是两面三刀,所以他绝不敢将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任何人听。而大臣们也不知道楚庄王心里究竟有何打算,也不会轻易瞎说乱说。
否则,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说真话的人,就很可能会成为受害者。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不密则不成,几事不密则成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隐语”就派上了用场,用隐晦的语言交流,既可以达成心理上的共识,也不会走漏风声,即便走漏了风声,也没啥真凭实据,用不着承担什么责任。
在若熬族当道的时期,伍参与楚庄王就是通过这种“隐语”的方式,互相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还是不鸣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没有任何变化。
大夫苏从忍不住了,来见庄王。他一进宫门,就大哭了起来。
楚庄王问:“先生,什么事这么伤心?”
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要死了而伤心。还为楚国将灭亡而伤心。”
楚庄王问:“你怎么会死呢?楚国又怎么会灭亡呢?”
苏从说:“您整天吃喝玩乐,不管朝政,难道楚国的灭亡不就在眼前吗?我现在劝告您,就违了您的令,您必然对我杀无赦。”
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道:“你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谁。你竟敢明知故犯!”
苏从说:“您杀了我,我死后就会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再这样下去,您就会成为亡国之君。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
楚庄王忽然站起来说:“大夫的话是忠言。”
随即,庄王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诛杀罢黜了十五个奸佞小人,起用了一批有才能的新人,开始了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和改革,楚国一夜之间就变了天。伍参、苏从也都被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了。
新君主上任不久,羽翼未丰时,一直不肯行动,并非真的玩物丧志,而是在暗暗考察,看谁可以成为自己真正的心腹。因此,非常会巧妙的说隐语的人,和特别固执不怕死的人,这两种人最容易获得新君的青睐。
前一篇:古代少年君王为何喜欢玩物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