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周游列国多因冷遇不得志
(2012-05-17 09:31:16)
41.
古人周游列国多因冷遇不得志
一个人好端端的,干嘛要四处流浪呢?
对比中国古代的两位大旅行家孔子和重耳的遭遇,我们分析认为:之所以要周游列国,多是因为不得志才不停地寻觅机遇,在寻觅机遇的过程中,又屡屡受到冷遇,这才不得不周游列国。
(公费、自费游玩者除外。)
树挪死,人挪活。
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不妨改变一下方向,说不定就会有新的机遇出现。万一不行,再变也无妨。
话说晋国公子重耳,从晋国出发,到了翟国;经过卫国,来到齐国;逃离齐国,又到曹国。曹国只呆了一天,因受到冷遇,再加上人格上的侮辱,洗澡时被偷窥了,他就又走了。
现在,他到了宋国。
宋国的国君是宋襄公,宋襄公是个仁义之人,听说晋国的公子重耳来了,就马上派他的大司马公孙固出城来迎接。
这是重耳自流亡以来,受到的最高级别的接待。即使他到齐国时,也没有什么重要人物出城去接待他。
公孙固对重耳说,欢迎,欢迎!我们的国君本来是想亲自迎接你的。但是他,自不量力,与楚国争胜,屁股上挨了一枪,把腿子打残废了,至今不能起床。所以就派我代劳了。
于是,重耳一行就跟着公孙固进了城,在宋国最高级的宾馆里住下。
这宋襄公久闻公子重耳的大名,知道他是个贤能且尚未得志的人。又因为宋襄公痛恨楚国,为了报仇,日夜都在重金寻求贤人相助,今天听说晋国的公子来了,喜欢的不得了。
但因为宋襄公腿上有伤,不方便下床,就叫公孙固安排他们先住下来,好酒好肉招待,先住一段时间再说。
第二天的时候,重耳客气的推辞说:“多谢贵国的盛情款待,我们不好意思打扰宋公养伤,还是走吧。”
公孙固再三挽留,见重耳执意要走,就私下询问狐偃道:“当初,你们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是如何款待的?”
狐偃就如实说了:嫁了一个女儿,送了二十辆车。
公孙固就把这个“账目”报给了宋襄公听。宋襄公说,哦,嫁女儿,我现在可没有了,但车有的是。他就毫不犹豫的学齐桓公的样子,也一次性赠给了重耳二十辆车。
重耳感激不已,又在宋国住了一些日子,每天都去看望宋襄公,祝福他早日康复。但当时因为没有青霉素,宋襄公的伤口开始溃烂,化脓,病情一天天的恶化。
狐偃见宋襄公的病体没个痊愈之期,就悄悄对重耳说,公子,咱们还是走吧,我看宋襄公的伤是好不了啦,我们要想回晋国复国,看样子,是不能指望宋国啦。
这回,不是人家瞧不起他,而是他瞧不起人家。虽然人家没有冷遇他,但终因不能得志,不能复国,呆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重耳再次坚决要走,宋襄公不得已,只好又赠送了他许多粮食、衣服之类,让他们满载而去了。重耳的随从们也都说宋襄公是个仁义之人。
自从重耳离开了宋国之后,宋襄公的病情就一日日加重,不久,他就薨了。诸侯之死谓之薨。
宋襄公临终的时候,对他的儿子说:“儿子,你听着,楚,大仇也,世世代代不许跟他们通好!晋公子如果回去了,他就一定可以夺位,只要他能上位,他就一定能够纠合诸侯,号令群雄,与楚国争胜!你只需要谦虚的顺着他,我们宋国就可永保平安无事。”
所以后世有人说,宋襄公迂腐了一辈子,但此时却一下子看的明明白白,无根无据的,难道是因为久病心静,而突然产生了智慧吗?
这一年,是公元前637年,也就是宋襄公在位的第十四年。他儿子接班继位,这就是宋成公。诗曰:
一事无成身死伤,但将迂语自称扬。
腐儒全不稽名实,五霸犹然列宋襄。
再说重耳离开了宋国,继续向东,就到了河南的郑国。
早有人报知郑文公。
郑文公就对群臣说:“重耳,是个不孝之人,背叛了他的父亲而逃跑,列国都不接纳他。他是个灾星呀!他到齐国,齐公死了,他到宋国,宋公死了,这种人,还是不要放他进城,不必理他。”
上卿叔詹说:“晋公子有三助,乃上天庇护之人。不可怠慢。”
郑文公问:“有哪三助?”
叔詹回答:“他呆在一处时,有贤名;他外出走动时,无祸患,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此一助也。
“自从重耳流亡以来,晋国国内就灾祸不断,这难道不是上天有意在制造混乱,等待治国之人回去接替吗?此二助也。
“赵衰、狐偃,魏犨等人都是当世之英杰,却乐意追随重耳流浪许多年,此三助也。
“有了这三助,他就好比一条潜龙,不飞则已,飞必冲天!现在他正是落魄之际,我们应该尊贤才,顺天命,主动与他结交。”
郑文公说:“可是,重耳已经快老了呀,你也不看看他的年纪,四处奔波了大半辈子,到今天还是这副穷样,就算他以后发迹了,又还能有多大作为呢?结交这种人,不值。”
叔詹生气了:“你若不想接待他,那就把他杀掉!免得留下仇恨的种子,以遗后患。”
郑文公笑了起来:“有毛病吧,杀他,他跟你有仇啊。”
于是,郑文公传令:把城门都关起来,不要放他们进来,等他们都走远了,再把城门打开。
重耳见郑国不接待他,大白天的关上城门,就只好绕道而行,又向南走,行过多日后,就到了当时最强大的楚国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