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家的女儿为什么叫公主?
第十四任齐国君主姜诸儿,他有一个姐姐,称作“宣姜”,嫁给了卫国的君主;有一个妹妹,称作“文姜”,嫁给了鲁国的君主。
其实,这两位美貌公主的名字,究竟是叫什么,后人已无可考稽。因为那个时候,女人的名字是很难载入史册的,之所以把她们称为宣姜、文姜,只不过是史书上的一个代号而已,并非她们本名。比如:
宣姜,是因为她的老公去世了以后,定谥号为“卫宣公”,所以“卫宣公姜夫人”才用“宣”来称她。文姜,是因为她很有文化,善写情诗,所以才用“文”来称她。
宣、文,都是根据她们的特征,所给出的一个特指的代号,姜字,则代表她们是姜姓齐国的女人。所以这并不是她们的本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不过,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就且当做是她们的名字吧。
严格的讲,她们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主”。之所以这样称呼,也是为了方便叙述。毕竟,多数人都习惯把贵族国君的女儿笼统的称作公主,也不为错。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公主是谁呢?那就是周天子的女儿(或妹妹。因为天子的妹妹,一定是老天子的女儿。)
即便是天子的女儿,也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究竟叫个啥,因为史书上只有“王姬”两个字,这也只是个代号。
一般女儿出嫁,做父亲的不能亲自去送,否则就矮了身份。因为女婿只是晚辈,岳父要挑选一个身份较高,但又比自己略低的亲属去送亲,这样才能和女婿的身份相称。
由于天子的女儿,多数都是嫁给诸侯国君(公)的,天子不便出面送亲,就在他同姓家族的亲属里面,请一位身份是“公”的人来主持婚礼。因为公是天子的下级,就好比女婿是岳父的下辈。
这样一来,凡是天子大王家女儿的婚事,就基本上都是由身份为“公”的人来主持了。也只有天子的女儿出嫁,才会由“公”来主,所以,就把这样的女子,形象地简称为“公主”。
这就是“公主”一词的来历。后来沿袭到战国,也就演变成为了一种正式的称呼。
而公的女儿出嫁时,公自己就不便出面了,只能由比公略低一点的“大夫”(卿)来主持。
春秋之际,诸侯之礼,是有严格规定的。若嫁敌国、小国,由下大夫送亲;若嫁大国,由上大夫送亲;若嫁天子,则诸大夫们一起去送亲,以示敬重。从来没有父亲亲自送女儿之礼。
这样看来,当年齐僖公把他小女儿文姜嫁给鲁公时,就只能由他的弟弟夷仲连(上大夫)和儿子姜诸儿(太子,位同上大夫)去送亲。但是,齐僖公害怕他儿子在半路上又要缠他女儿干坏事,所以才不得已亲自去送。
如此以来,史官们自然就要对此违礼现象大加议论了。
再说如今,这27岁的姜诸儿继位之后,觉得他老爸一辈子都是个平庸之人,自己再不能甘于平庸!但齐国刚刚吃过大亏,实力受到创伤,怎么才能图强崛起?
姜诸儿仔细盘算,和其他诸侯相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他最年轻,他是四大诸侯里唯一没有结婚的一个。
于是,姜诸儿非常大胆的冒昧的向天子大王写了一封信,表示对王室的仰慕与尊敬,希望能够娶上一个王室的女人为妻。天子没有理他,如石沉大海一般。
但姜诸儿继续写信,送礼,非王室之女不娶。这一坚持,竟是长达四年的苦苦追求!也不知花了多少成本。到了公元前694年的时候,奇迹终于出现了,周天子被姜诸儿的执着所打动,大发怜悯之心,答应将他的妹妹“王姬”嫁给姜诸儿。
姜诸儿顿时身价倍增。
王姬出嫁的时候,天子要挑选一位他们姬姓家族里的“公”来送亲,挑来挑去,最后选定了由鲁公来送亲。一来鲁公身份与齐公姜诸儿最为恰当,二来鲁国离齐国最近,这样最方便。
鲁公心中到底还是觉得有愧于他岳父,所以非常乐意来齐国主婚,正好可以两家化干戈为玉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