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2011-04-26 01:31:34)
标签:

快乐

孟子

高台

梁惠王

周文王

园林

吴闲云

分类: 孟子的儒术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2)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孟子来到魏国,见到了梁惠王,双方在友好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了亲切的会谈,就“利”和“义”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后,梁惠王在大梁宫宾馆设宴招待了孟子一行。

 

    然后,在梁惠王的亲自陪同下,带领着孟子参观了他的一所私家园林。
    梁惠王站在他园林的水池边上,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环顾四周,伸出手来,指点着说道:
    你看这,成片成片的鱼鳖,都是寡人养的。
    你再看这,成对成对的鸿雁,也都是寡人的。
    你还看这,成群成群的麋鹿,也都是寡人的。
    还有这这这,这里所有的一切,也全部都是寡人的。
    请问:老先生,天下所谓的贤明之人,是不是也都有寡人这般快乐啊?

 

    孟子听了,不慌不忙,从容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什么意思呢?
    贤,对应着乐。不贤,对应着不乐。
    不贤明的人,虽然拥有了这些东西,也不会快乐。
    只有贤明的人拥有这些之后,才能真正的以此为乐。

    也就是说,一个富有的人,取决于他究竟快乐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拥有财富的多少,而是在于他这个人本身,究竟是贤明的人呢,还是不贤明的人。
    是贤明的,就快乐。不贤明的,不快乐。
    区别就在这个地方。

 

    那么,怎样才算是贤明的人呢?怎样又属于不贤明的人呢?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为大王讲两个过去古代君王的故事后,就能明白了。
    先说周文王,周文王想要修个园林,百姓们知道后,都欢欣不已,喜悦非常,跑来帮他挖池塘,筑高台,很快就修好了,高台命名为“灵台”,池塘命名为“灵池”。里面有麋鹿鱼鳖。大家都非常喜欢。周文王很快就拥有了这样一个园林,那肯定是快乐的。
    再说夏桀,夏桀也想修个园林,百姓们却说,你这个太阳啊,何时才能损落!我要跟你同归于尽!你看,人家都想要他的命啦!他即使拥有这些亭台楼阁、珍禽异兽,他还能快乐的起来吗?!


    前者是老百姓争抢着帮他修,所以是快乐的。后者是老百姓要和他同归于尽,所以不快乐。他们都是要修个园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原因就是:周文王善于和大家分享。他的园林修好了,大家都可以到那里去打鱼摸虾,射雁捕鹿,那老百姓高兴还来不及呢,所以都巴不得他快点修好。
    而夏桀修园林,是供他一个人享受的,他要一个人吃独食,那谁还愿意帮他修呀,所以都巴不得他快点去死。
    这样一看,就很清楚了,他们的区别点就在于:是不是“善于分享”。


    善于和大家分享的人,就是贤明的人,故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不善于和大家分享的人,就是不贤明的人,那就不可能会有快乐滴。
    书上说:“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因此呢,使大家快乐了,自己才有快乐。使大家不快乐,自己也快乐不起来。善于分享,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大王,您以后再不要问这样炫富的庸话了。应该是这样的:你之所以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并不因为你是大王,也不是因为你很富有,而正是因为您本身就是一个贤明的人啊!
    所以,大王!能够拥有这些快乐的东西,你不要一个人独享嘛。

    (原文最后一句作:“岂能独乐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