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行为暴露预期
左荆州共有3个地盘,以南郡为中心地盘,只要能够得到南郡,就近似于得到其他两个。南郡是周瑜最先从曹操手里抢到的,后来周瑜把南郡白给了刘备,刘备又交给了关羽,关羽又“送”给了孙权。现在,刘备想再从孙权手里夺回来。
南郡的大本营是江陵。从江陵向西的大片土地都是属于南郡的,一直到巫山止,过了巫山就是蜀国的白帝城。刘备发起进攻,一气连克巫山、姊归、夷陵、马鞍山等地,一直打到了猇亭、夷道,也就是打到了江陵的大门口!
江陵只要一丢失,刘备就可以占领左荆州。
这一仗,孙权是主动让的,等于白送。有的书上说,退守是为了拉长敌人的补给线后再反击,这种方法即使能够反胜,也是下策。因为敌人敢把补给线拉长,就说明他的预算上是跟得上,预算上若跟不上,他根本就不会打那么远了!
事实上,尽管山路崎岖,运输困难,但是刘备方并没有出现补给线跟不上的危害,反而是每掠一地,就坚守严实了。
刘备一直打到了江陵的大门口,才遇到了最顽固的抵抗,双方在夷陵、猇亭一带出现对峙。无论刘备怎样诱敌出战,陆逊就是坚守不出,时间耗了七八个月,都没有进展。
因此,到这个时候为止,可以看做是“和局”了。刘备已经抢到了西边的小半个左荆州,一时半刻也拿不下江陵。而陆逊只取守势,也没有非要收复失地不可。
这样就“达成一致”了,目前的位置,双方暂时都可以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双方都防范得宜,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互不能胜,则继续对峙下去,依然还是和局。很有可能就在这里形成新的国界!
时间一长,蜀军无法速胜,兵疲意懈。这个时候,陆逊决定要反击了!反击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刘备七百里连营”,七百里连营是没有错的。
刘备军推进至夷陵时受阻,无法前进,已经进入吴境六七百里,沿途的一些险要关口肯定是需要派兵把守的,你不可能不守!这是符合基本军事常规的。并且总计50营,前线夷陵就有40营,说明都集中在前线临敌,并没有犯分散兵力的错误。
诸葛亮没有说这不对,陆逊也没有说这不对,吴军将领更是说他已经守牢了,现在攻不破了。那是谁说的呢?曹丕诈说的,刘备不懂用兵啊,刘备不会打仗啊。
刘备再不会打仗,总比曹丕强。
刘备这一趟打过来,每进一步,任意时候都是处于“连营”状态,陆逊怎么不攻击呢?可见根本不是这个原因。
陆逊向孙权汇报说了三个可胜的原因:
1.
刘备放弃水军,只以陆军在前。
2. 营垒已经固定,估计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又人马疲劳,已经放松了警惕,如果突然采用偷袭手段,就很容易得手。
3.
纵观刘备一生,凡打仗总是败多胜少,估计这个人打仗还是不行,应该是好对付的。
陆逊说的“臣初嫌之,水陆俱进”和“今反舍船就步”这两点极为重要。孙权当即拍了板,做了决定:揍他!
请注意:反击的决策是在看到刘备“舍船就步”之后做出的。不是其他。
刘备开始是把水军、陆军都放在前面的,后来不用水军了,只用陆军。于是,就又有人说刘备不懂用兵。可就连小学生也知道,打水仗是需要坐船的,刘备不可能不知道。这就只能说明一点:刘备不准备打水仗!所以就不需要水军了!
左荆州和右荆州隔江,右荆州和东吴也隔江,刘备无论是想占领右荆州还是东吴,都得用船!他现在不用船,就说明他没有进攻右荆州或是东吴的这种预算!因此,这并不是什么战略错误,而是根本就没有这种战略需要!
不想进攻右荆州或东吴,就不用船,这是对的。但是,刘备的行为却暴露出了他的预期,即:刘备的目的仅仅只是想得到左荆州!
现在,他正在坚固营垒,不再变化,这一行为则暴露出:即使得不到江陵,先得到西边的小半个左荆州也是可以的,以后再想办法图江陵。
孙权先前看到的是:刘备正在“水陆俱进”,誓要灭了东吴。这是一个非理性的选择,孙权是害怕的,怕他真的不想活了跑过来拼命。现在才发现,刘备其实是在诈唬,他只是想轻易得到左荆州,而不是真的来拼命的。
如果刘备真的是来拼命的,那么,把左荆州先扔给他也是可以的,值得,至少可以缓解一下激烈冲突。可他不是来拼命的,我为什么要把左荆州白送给他?不值得。不仅不给,还要揍他!变数如下:
1.
如果是打赢了,(偷袭得手),那当然是最好,
2.
如果是打平了,(偷袭不得手),那还是保持现状,
3.
如果是打输了,(偷袭失败),最坏的打算,左荆州给他。
孙权开始不打,是因为怕打,怕打恶了两败俱伤。所以一直不便于出手。现在决定打,是因为发现对手其实也是怕打的,你真的去打他,他不敢硬拼。
于是,陆逊乘蜀军不备突袭,结果却不利,没成功。诸将都埋怨道:“空杀兵耳。”陆逊又生一计:火攻。这次成功了,赢面相当大。刘备急望西逃窜,队伍迅速崩溃,陆逊大胜。
这一仗,双方一直对峙了那么久,并没有怎么交手,直到最后陆逊突然袭击,打的刘备措手不及,胜负才分晓出来,真正的战斗时间其实很短,败的很快,蜀军大乱,兵败如山倒,刘备也没有组织人马进行殊死搏斗,而是第一时间逃离现场。
真正算下来,陆逊等于只出了一次手,而刘备等于没出手。
气的刘备望空大骂:“天亡我也!”他没有选择非理性地拼命,也就证明了刘备根本就不是准备去拼命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国志》云:“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
孙权从一开始就请和,刘备不答应,硬是要打,结果打输了,什么油水都没捞到,还损兵折将,这个时候他又答应了讲和。唉,何必打这一场呢。
刘备既然是先发动战争的,就可以肯定他是想赢的,若不想赢,就不会主动发动战争。那么,刘备究竟输在哪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