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占卜术与决策
今天讲一个与大局无关但与“选择”有关的神奇故事。
孙权手下有个叫吴范的人,精通术数占卜之学,堪称一绝。正史《三国志》有明文记载,可信度应该是非常高的,史家完全没有必要去神话一个普通下级官吏。
且说关羽发兵攻打襄阳的时候,孙权就在背后谋划怎样抢夺关羽的地盘。多数谋士都说不可,孙权就问吴范,范曰:“得之。”可以搞,能得到。结果一搞就把荆州搞到手了。
关羽败逃时,走入麦城,派使者来见孙权请求投降。孙权又问吴范该不该接受投降,吴范算后说:“我观他还有走气,他说投降,肯定有诈。”
孙权急派人抄近路去阻截,但还是迟了。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仅带十多骑早已逃走。
范曰:“虽去不免。”他跑了,还是可以捉住。孙权又问什么时候可以捉住?范曰:“明日日中。”
到第二天中午,孙权又问怎么还没捉到人呢?范曰:“时候未到,要到正中也。”顷之,有微风吹过,范拊手曰:“羽至矣。”抓到了。须臾,外面有人来报称万岁,传言已得羽。刚好是正中午。全部被他算神了!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这是巧合,那巧合的就太多了,《三国志》记载的有:
孙权以前想打黄祖的时候,吴范说:“今年少利,不如明年。明年刘表身死国亡。”孙权没有采纳,还是去打,结果不能攻克。第二年再打,孙权又问,他说要立即加速行军。孙权到江夏果然击破黄祖,黄祖逃亡。
孙权担心黄祖逃脱,吴范说:“未远,必生擒黄祖。”至五更,果然擒获。不久,刘表真的去世,荆州也被瓜分了。
壬辰年(212年)的时候,吴范说:“岁在甲午(214年),刘备当得益州。”后来刘备与刘璋抢地盘僵持时,有人从蜀地过来说,刘备的部众,跑的跑,死的死,已经亏了一大半,撑不下去了,再不可能得到益州。
孙权就不相信他了。吴范说:“他们所看到的都是人事,臣所言者,天道也。”结果,甲午年刘璋主动投降,把益州让给了刘备。
按正史,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郭嘉、贾诩等等, 都达不到这种水平。
请注意:吴范无论算得有多准,都只能代表这是他个人的专业技能,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一种判断能力,并不能以此证明这就是天意。必须明白这一点。《三国志》也只是说他“其术多效”,也就是多有灵验,并不是十发十中。
占卜预言也是一种选择。在N种可能性中,选择出唯一正确或接近正确的一种结果。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逻辑思维根本达不到这种层次。
博弈论、优选法,都是建立在“逻辑思维”这个基础上的,是理性的结论。而占卜、预言则是建立在“形象思维”这个基础上的,是感性的结论。逻辑思维最重证据、推理,而形象思维最重想象、感应。
基础不同,过程亦不同,各有优劣,需正视之。不过前者便于学习,后者多数要靠天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两者的关系,好比西医与中医一样,西医可以造就大量合格医生,而中医则造就大量庸医和极少量神医。
占卜与博弈论并不矛盾。正确的看待占卜,应该是:再高明的占卜技术,也仅仅只能相当于“决策”前的预算。只在这个级别。(预算不是预测。预算是根据已知数据条件对未来做出合理评估,这是科学理性的,但其实也经常会错的离谱。)
如果脱离实际情况,单独的仅凭一个占卜结果来做出决策,恐怕还是不妥的。
比如捉关羽一回。
对于孙权来说,他的决策关系到大局利益。所以他最关心的问题一定是:关羽的地盘,1.我能不能抢?
2.抢不抢得到?就这两点。
至于
3.能不能捉到关羽? 4.捉到后杀不杀?相比前两个问题就是次要的。
如果抢不到,那还不如不抢。因此,孙权真正需要决策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抢不抢得到?(请注意多个问题时的轻重主次关系,有利于化繁为简。)
1.
关羽不设防,就已经提供了胜机,只要执行力到位,成功率高。
2.
抢了之后,如果刘备理性对待,那么,孙权就可以确认抢到了。如果刘备非理性的来拼命,那么,孙权就会面临一系列不可测的变数,肯定是弊大于利。
3.
刘备出于大局考虑,多数还是会理性对待的。也就说孙权基本上可以在事先确认能抢到。(但没人能保证。孙权还是要担一定的风险的。)
因此,无论有没有占卜技术,孙权都会做出抢关羽地盘的决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