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徐州之争
曹操发迹之时,遣人去把父亲曹嵩接来,曹嵩经过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境迎接曹父,款待两日。又叫部下张闿护送。
陶谦作为中部三州之一的徐州老板,想和曹操结交,与之合作,是非常重要并且极有远见的一步棋。
1.
中派太弱,迟早是要被二袁瓜分的,陶谦一定会失去诸侯的地位。
2.
现在曹操已经崛起,但仍然不是二袁的对手,也面临同样的威胁。如果陶谦与曹操合作,他们就具备了与二袁争衡的条件,三派就可以并存。
3.
陶谦与曹操合作,当然要听从曹操的,但总比被二袁瓜分取代要好。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正选。
在关东联军里面,陶谦是州级别中尚未被他人控制取代的最弱小的一路诸侯,他的选择权实在是太少,所以必然会处处被动。选择结交曹操与不结交要好。
尽管曹操也有吞并徐州的可能,但陶谦主动向其示好,这至少是可以减缓这种可能发生的。所以陶谦的主动合作是正选,应该做的。
但是,陶谦的主动合作却惹出了意外,那个部下张闿见财起意,
杀尽曹嵩全家,取了财物逃走了。反而加速了矛盾激化。
曹操大哭,誓要斩杀陶谦,洗荡徐州!遂率大军杀奔徐州而来。
张闿有死罪,陶谦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但罪不至死,而徐州百姓更没有半点责任,曹操现在借机攻打徐州,与陶谦为敌,这一选择究竟合适否?此时,他有两个选择:
1.
不计较陶谦,承认他是好心,只追究张闿即可,与徐州建立合作关系。
2.
硬把全部责任赖在陶谦头上,灭了陶谦,强夺徐州。
这两个选择导致的后果分别是:
1.
如果曹操选择与陶谦合作,那么,曹操会成为中部三小州的操纵者,
2. 如果曹操杀了陶谦,那么,曹操会成为中部三小州的直接控制者。
二选皆佳,前者稳健,后者激进,两利相权取其重。曹操杀了陶谦,独霸徐州,局面会更优些。更重要的是:现在有“杀父”之借口,而以前或以后都不易找到攻打徐州的借口。
如果曹操能够杀陶谦而得到徐州,那么,这种结果对曹操来说,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杀不了陶谦,那双方必然会成仇,这种结果还不如直接选择合作。所以打徐州存在这两个变数。
按最坏的算,假如没得到徐州,双方成了仇人,对曹操的危害也依然不大。
1.
曹操在没有受到外力威胁的情况下,强夺徐州是优选策略。这是一个双方搏弈的局面,在双方搏弈中,强者最容易获胜,弱者最容易淘汰。所以,打陶谦没有危害。
2.
假如受到外力威胁,比如袁术(或者袁绍)参与进来,就成了三方搏弈的局面,那么,最弱的陶谦就只有被迫与曹操联手共同抵御强敌。否则曹操完蛋了,陶谦也要完蛋。当曹操有危险的时候,陶谦还是要帮他的,所以,打陶谦没有危害。
3.
在三方搏弈中,陶谦做为最弱的丙方,一定会见风使舵两边倒,这对曹操是有潜在威胁的,所以,只有消灭陶谦才能消除这一隐患。与其指望别人配合,不如自己完全掌握。
总体上讲,曹操打陶谦这一决策是利大于弊的,可行。
曹操的战略目标是要抢到徐州,陶谦是要守住徐州,那么,双方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
现在曹操的大军打过来了,陶谦又该怎样应对呢?打,肯定是打不赢,守,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个未知数。总之是难办。
陶谦没有选择向皇帝报案,或向盟主报案,而是请朋友帮忙,共同来守住徐州,私了算了。这是使矛盾激化最小的做法,对中部三小州实力总和的消耗是最少的。
来帮陶谦守徐州的,实力都不怎么强,其中,就有刘备。
刘备是北派势力公孙瓒手下的人,他现在还是个小小的县长,最低级的官员。孔融来邀请他时,他感叹道:“世界上还有人知道我刘备啊。”
于是,刘备找公孙瓒借五千兵马。公孙瓒说:“曹操和你无怨无仇,何苦替人出力?”
从公孙瓒的高位来讲,替任何低层次的人出力,都不值,因为可以预期的利益实在是太小。
而从刘备的低位来讲,替任何高层次的人出力,都不亏,因为可以获得增值的机会实在是多多。
公孙瓒与刘备私交较好,借了他两千,刘备自己有三千,共五千兵马,往徐州而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