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后重返袁洪峪
文图:观海听涛

P1

P2: 上周末局里在袁洪峪度假村举办学习班,使我重返袁洪峪,我没有想到,重新来到警校旧址,却是在21年后的今天。
大巴沿英雄山路出城南行,驱车将近50公里,过九顶塔民族风情园不久,行程一个小时,终于到了我多次在梦中回到的地方——袁洪峪,听涛曾在这里度过了两年警校生活。
进入度假村,迎面便见几块太湖石,我们上警校的时候没有见到过,这是后来移来的外来品。
这里还打出了“南部泉都”的招牌,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景观,听涛百感交集,岁月就在不经意间从我们的指尖上划过了……

P3:度假村被群山包围着,树木蓊郁,空气清新,据有关专家测试,这里的大气负离子含量是济南市区的300倍,是一个天然“氧吧”,这似乎已经成为被滥用的招牌了,不过在城市里待久了,来到这里呼吸一口空气,的确感到挺舒服的。
下午4点40分,办好入住手续,我就迫不及待地与同事一起上山,来到我们警校的旧址,房子还在,门紧闭着,一切依旧,只是听不到训练的喊声,看不到一张张青春的面庞了。
学习时间安排的很紧张,周六上了一天的课,下课时已至傍晚时分,天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晚间有小到中雨。果不然,夜里下起了雨,听着雨水滴落的声音,想着在警校的学习时光,竟然失眠了。
周日,安排了一上午的课程,下午就下山。

P4:周日一大早,我就起来了,外面还淅淅沥沥下着雨,我把相机用塑料袋套好,借了一把雨伞,就匆匆在度假村周围拍摄。拍摄间,我的目光聚焦在一处岩石上,上有蒋维崧先生题写的三个大字:“苦苣泉”。听说过这泉名,也知道有这个牌子的矿泉水,莫非我寻到泉水的源头了?仔细观察,池中有一些漂亮的锦鲤,懒洋洋地游来游去。想必这里不是泉眼,只是引下来的泉水池吧。

P5:在我们居住的三层小楼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韩复榘别墅遗址。真是没想到,我在这里上了两年警校,这些典故一点都不晓得,忙上网查阅资料,一种好奇感油然而生。原来度假村的中心庭院是袁洪寺的旧址。解放前,这里曾被济南一陈姓大资本家买下,后被山东大军阀韩复榘占修为私人别墅,解放后又被一所电子军工厂占用。

P6:1976年此地划归济南铁路局,路局先后在这里开办了铁路司机学校、铁路公安学校和工会干校。1996年学校撤离,改为罗曼山庄,2001年更名为袁洪峪度假村。度假村院中2号楼下面,即是原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别墅遗址。现在楼前的黑松和核桃树,据历史记载,是韩复榘和其秘书当年亲手所栽。

P7:沿着石板楼梯向上走不多远就有一处“苦苣泉”石碑,碑下的泉眼犹如井口,被厚厚的玻璃板封死,泉声水光一概不得见到,真是遗憾。
石碑后面是张百行写的一段碑文,记着关于苦苣泉的一个传说。说是在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带领义军转战到这一带,驻扎过义军的黄草峪便改名黄巢村。黄巢有一个女儿名苦苣,生得美丽聪慧,武艺高强。黄巢义军遭官兵围剿,苦苣姑娘带一队人马杀出重围。来到袁洪峪,又遭围截。义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苦苣姑娘也身负重伤,昏死在血泊中。当她从昏迷中醒来时,见义军兄弟无一生还,痛不欲生,便一头撞向山崖。乡亲们含泪掩埋义军的尸首时,发现苦苣姑娘的殉身处冒出了一股清冽的泉水。乡亲们认为这是苦苣姑娘显灵,便将此泉取名为“苦苣泉”。

P8:据介绍,袁洪峪多泉,仅名载于“七十二泉”中的就有苦苣泉、避暑泉、琴泉、试茶泉等四处,另外尚有泥淤泉、乍呼泉,抗沙泉等大小泉眼数处,均有典故传说。由于时间安排太紧,又逢阴雨天,因此关于这些泉,听涛没有时间考证(上图拍摄于袁洪峪水库旁)。
P9:攀上半山腰,便有一石亭。远望群山逶迤,绿树吐翠,我禁不住敞开衣衫,一股山风迎面拂来,好不清爽(石亭旁的攀岩娱乐设施)。

P10:袁洪峪还待开发,还待建设。这次来没听到沁人心扉的泉水声,就带走两袖清风吧……

P11:
(文字参考网络有关资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