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特别献给我移居大理一年来遇到的孩子妈妈们!)
今天,遇到一位优秀的女性,她同时也是一位14岁孩子的母亲。她又一次向我谈到对孩子的亏欠。原因是孩子年幼的时候,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更多时间陪在孩子身边。
其实,很巧今天我一早醒来,刚刚在记事本上记下最近我在亲子教育方面的几点思考,跟各位分享和讨论:
http://s5/mw690/51c561acgx6Bzr3HfWk14&690
1、父母不是神。
虽然母爱无边,可我们能力总是有限,境遇总是有缺。有种说法:父母不是上帝,可是却似乎做了“造人”的工作。要承认:我们是人不是神。用我听到的一位经历丰富但没孩子的智慧女性的观点就是:父母是“有限责任公司”,不是“无限责任公司”。
孩子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有着她的“宿命”,就象她有较难从本质上改变的肉体一样,她的“出身”,从她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问题不在“出身”的所谓好坏,关键是父母如何去看待这个“出身”,其实就是如何看待自己人生和家庭现状的问题:是痛悔是痛恨、是平静是喜悦,亦或是愤怒不满?
2、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条件?
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曾对我说,我要拼命地赚钱,给孩子留下更多的财富。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是金钱吗?真正的财富,我们身上现在就有,马上就能给,而且会有支取不尽的利息,就是我们的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拥有。
最好的条件。“最好”二字本身就是一种压迫,对自我的压迫,而这种压力之下常常出现焦虑情绪,而孩子生活在焦虑的母亲身边,对她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然有的人会说我这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会使孩子产生上进心。这让我想起在北京的一次亲子咨询中的一个母亲,她为了让自己15岁的孩子学好英语,自己“以身作则”报了个英语班(自身并无这个需求和兴趣),学得很努力很刻苦,可是孩子对我说“一看见我老妈学英语那个难受劲儿,我就更不想学了”。
“最好”应该改为“更好”,因为“最好”是不能把握的,而“更好”是一个逐渐地过程;“最好”应该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比如投身某种喜欢的事情瓜熟蒂落。
3、走过的都是路。
任何经历都是财富。我在从事心灵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从小家庭生长环境不佳甚至糟糕透顶(比如受虐待等等)的人,长大后意志力强,社会适应力强,当然她们也有自己需要克服的重大心结,但是如果按照一般的教条式的教育观点,她们有那样的童年和经历长大后一定会问题多多,一塌糊涂。其实不一定。
反观象我,从小家庭氛围自由幸福,在中国的那个时代的家庭里算是相当开明,但是在上述“她们”超强的意志力面前还是自叹不如。当然,温馨的家庭和亲密的陪伴会使人爱心满满,对世界的信任度更高,这些都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就象父母自身都有缺点,各种条件总有不足一样,这种客观的现状无意间无奈间正是给了孩子某种成长的缺口。这种缺口当然令人遗憾,但是,等她们成人以后也许正是通向更好的突破口。而且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种遗憾,那就把这种遗憾现在告诉你的孩子,“对不起,但是无论如何我爱你”,这就是一种自然的修复和疗愈。而且让孩子学习到如何面对和处理不可改变的过去。
走过的都是路,任何经历都是财富。你给孩子留下的缺口,也许正是她迈向更好自我的出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