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到森林。
万物充满生机。松鼠在一棵树一棵树间跳来跳去,沿着大路走,两边随处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蘑菇,榛子落在地上。。。
自然原本供给着所有,人缘何费心费力,似乎想要重造一切,实则又在摧毁着自然的一切?
台湾高僧圣严法师说过:“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我们人类难道继续让欲望主导发展的进程?
原本属于我们的森林、富氧而清新的空气、甘甜纯净的山泉、云朵和蓝天,这本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原本就有,为何现在离我们普通人似乎越来越远?
来到森林。我会觉得自己就是来自猿猴,因为在这里我总会有蹦跳嬉戏的冲动。精力充沛、头脑清明。
http://s8/mw690/51c561acge2077fff88b7&690
雨后,位于鸡足山原始森林深处的华首放光寺客堂前的格桑花分外舒展,大殿正上方的绝壁高耸,褐色的绝壁上点缀着片片绿植,云气沿壁而行,象白衣仙子的衣袖缓缓拂过。
绝壁上方的正中是华首门,据传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守衣入定的地方。还有最近更动人的听闻:“华首门不是迦叶尊者曾经参禅打坐的地方,而是他现在就在里面入定。那片山壁就是洞天福地的门户,隔开另外一个空间。半月前三人同时听到里面传出木鱼声。”
著名的拈花一笑就与迦叶尊者有关。“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
我们中国人,自小多多少少都会闻听一些佛禅故事吧?我自不知哪个年龄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故事,就仿佛被砌入灵魂,每次回想,都是神往。
这就是我们打小的教育,教育不是教科书上的繁复章节,也不是几尺讲台、粉笔和黑板。
教育就是入神。在民间的细语和大自然的叮咛中浸入孩童精神和灵魂深处的那些东西。
想起孩提,我总会浮现自己那时漫山遍野跑来跑去的身影;用石头蛋瞄准高高的柿子树尖的那只熟透了的在太阳照耀下红彤彤的柿子,扔过去,掉在地上稀巴烂;尝遍各种野果;放牛;村头池塘的鸭子和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黑夜外公讲关于村西头的大河石头下面与海相连的传说。。。
那时候,我固然不知道什么花草的名属,沙石的物理,丰收的数学。。。我却深植大地,头顶蓝天,自由自在的奔跑,无忧无虑的生活。
尽管还不时暌违暗矮的屋内高挂不可及的放着白馍的篮子;在夏天也会眼巴巴地盼着家人能不能把从鸡窝里刚摸出来的鸡蛋换回街巷小贩吆喝的冰棍;一张小时候的照片还透露出有一两个脚趾穿越了棉鞋的信息。。。
人不是为苦痛而生,艰苦的条件也并是最深苦痛的来源。
人为自由而生,本为欢悦而活。
圣经《马太福音》里说: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
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
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写给我自己。
到目前为止,我不是任何教的教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