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如何“泡开”初探
(2012-09-29 10:24: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词鉴赏 |
09年山东卷诗歌鉴赏试题泡开: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步骤一:找出记叙的文字
时间:秋,地点:南陵水面。人物:我。起因:由客心可推理出应是身在异地。经过:我在江面上行船,突然水面上风变得迅疾起来,天上的云也被这阵风刮散,从而轻淡了许多。这一切自然景象的改变,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结果:发现看到江边的高楼之上有一名红衣女子正在凭栏远望。
步骤二:找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
孤回;“谁家红袖凭江楼”是疑问句,也表明感情的强化。
步骤三:找出描写的句子
水面慢悠悠:广阔、浩淼,闲适和平静
步骤四:其他表达方式。
本诗没有。
步骤五:连缀成篇。
泡开:我在江面上行船,面对着广阔、浩淼的南陵水面。从容享受着悠悠慢行的。突然,水面上风变得迅疾起来,天上的云也被这阵风刮散,从而轻淡了许多。这一切自然景象的改变,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继续行船,刚刚来到一处地方,我的心里正充溢着无尽的孤单、寂寞与惆怅。无心一瞥,却看到江边的高楼之上有一名红衣女子正在凭栏远望。她在干什么?是无聊之时,望远消磨时光;还是茶余饭后,欣赏江上景色;抑或寂寞之余,等待夫君的归来?
总结:这样就泡开了古诗,原本不连贯、有跳跃的地方都变的明显且完整。
梳理下:
第一句,写南陵悠远浩荡水面,是写景,衬托(烘托)作者内心平静之情,为后文感情变换做铺垫;起
第二句,写天气情况的突然转变,是写景(的转变),暗示作者心情的转变(有平静到不安);承
第三句,直接写作者的心情与处境,是直抒胸臆+交代地点;转
第四句,写作者无意间看到的江边一景,是写景,用了问句,反问出作者自己的感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试题】
评分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
⑵
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评分答案: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或者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南陵道中”。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分析高考试题和各种类型题目的得分情况,我们会发现,古代诗歌鉴赏类题目是得分相对偏低的。原因是解题者与诗作者有着不可忽略的时空上的隔阂。同学们的困难主要在于彻底理解诗歌;如何解题则是理解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谢冕教授提出了“泡、找、进、猜、补”五字法鉴赏古诗,其中“泡”是最关键一步。“泡”,就是把原本简短的诗歌“泡”开,使它成为散文、故事、日记、随笔,变成我们能理解的作品。涛哥试图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就诗歌如何泡开问题探究一番。
09年山东卷诗歌鉴赏试题泡开: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步骤一:找出记叙的文字
时间:秋,地点:南陵水面。人物:我。起因:由客心可推理出应是身在异地。经过:我在江面上行船,突然水面上风变得迅疾起来,天上的云也被这阵风刮散,从而轻淡了许多。这一切自然景象的改变,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结果:发现看到江边的高楼之上有一名红衣女子正在凭栏远望。
步骤二:找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
孤回;“谁家红袖凭江楼”是疑问句,也表明感情的强化。
步骤三:找出描写的句子
水面慢悠悠:广阔、浩淼,闲适和平静
步骤四:其他表达方式。
本诗没有。
步骤五:连缀成篇。
泡开:我在江面上行船,面对着广阔、浩淼的南陵水面。从容享受着悠悠慢行的。突然,水面上风变得迅疾起来,天上的云也被这阵风刮散,从而轻淡了许多。这一切自然景象的改变,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继续行船,刚刚来到一处地方,我的心里正充溢着无尽的孤单、寂寞与惆怅。无心一瞥,却看到江边的高楼之上有一名红衣女子正在凭栏远望。她在干什么?是无聊之时,望远消磨时光;还是茶余饭后,欣赏江上景色;抑或寂寞之余,等待夫君的归来?
总结:这样就泡开了古诗,原本不连贯、有跳跃的地方都变的明显且完整。
梳理下:
第一句,写南陵悠远浩荡水面,是写景,衬托(烘托)作者内心平静之情,为后文感情变换做铺垫;起
第二句,写天气情况的突然转变,是写景(的转变),暗示作者心情的转变(有平静到不安);承
第三句,直接写作者的心情与处境,是直抒胸臆+交代地点;转
第四句,写作者无意间看到的江边一景,是写景,用了问句,反问出作者自己的感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诗歌鉴赏如何“泡开”初探(二)
分析高考试题和各种类型题目的得分情况,我们会发现,古代诗歌鉴赏类题目是得分相对偏低的。原因是解题者与诗作者有着不可忽略的时空上的隔阂。同学们的困难主要在于彻底理解诗歌;如何解题则是理解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谢冕教授提出了“泡、找、进、猜、补”五字法鉴赏古诗,其中“泡”是最关键一步。“泡”,就是把原本简短的诗歌“泡”开,使它成为散文、故事、日记、随笔,变成我们能理解的作品。涛哥试图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就诗歌如何泡开问题探究一番。
例如2011年北京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目(12②)。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步骤一:找出记叙的文字
时间:月落五更地点:街道。人物:卖饼儿。起因:卖饼。经过:出户歌一声,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结果: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写作目的)。
步骤二:找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
无
步骤三:找出描写的句子
景物:月落霜如雪
步骤四:找出议论的句子
业无高卑志当坚(层次一)男儿有求安得闲。(层次二)
步骤五:连缀成篇。
泡开:
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
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冷掉!孩子们啊,人们从事的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但意志都必须坚强。男子汉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闲的懒汉呢!总结:这样就泡开了古诗,原本不连贯、有跳跃的地方都变的明显且完整。
高考题目解答:
例如2011年北京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目(12②)。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答案:B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
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很显然,备考中的这种努力,不但将使同学们古代诗歌阅读的水平扎实提高,而且也锤炼着我们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第一问:
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
作品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原文是:“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读‘巨’)秸(读‘街’。)”这实际上是本诗写作动机的一个详细说明。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秬”和“秸”看,所以我们就用这三个字作题目。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这两句,显然是在学习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但是,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就知道张诗在文字上比不上白居易:一、张诗又是“吹”,又是“射”,何其累赘!二、两个“衣”字,两个“饼”字,两个“忧”字,字重意拙。三、读起来也不顺口。四、而白诗格律整齐押韵,读起来顺口。五、“可怜”二字,突出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六、“衣单”、“心忧”、“炭贱”、“天寒”,全是主谓结构的词组,读起来突出后一个字,非常具体地写出了卖炭翁的心理,表明了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老人不仅不忧自己的衣单,而且希望天气更冷,这就显得更加悲惨了。
钱钟书先生说:“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的诗作最富有关怀人民的内容。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度”。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如果说“不忧衣单忧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则给全诗注入一般积极向上的清风。北邻卖饼儿每五更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不少差,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
诗歌鉴赏如何“泡开”初探(三)
茶叶不“泡”是无法品的,诗歌也是,要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
[例·2006年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表达方式 |
诗歌内容依据 |
记叙 |
时间: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地点:超然台。起因:试上超然台上望。经过:酒醒,休思故国,新火试新茶 |
描写 |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居高临下,尽览春色。 |
议论 |
诗酒趁年华。 |
抒情: |
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
[译词]
暮春季节还没有来到,风轻轻吹着,修长的柳条倾斜着摇摆。尝试登上超然台眺望,只看见半壕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蒙蒙,笼罩着万户千家。
寒食节过后,酒意醒来还难免叹息。不要面对老朋友思怀故乡吧,姑且点燃新火烹起新茶品尝一下,吟诗饮酒就要趁着这大好时光。
至于回答题目,要注意落实以下几点:
①题目从“形象”“意境”“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而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词句”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2006年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①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 “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 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答案:B(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
② 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烟雨暗千家”隐含了淡淡的郁郁之情;蒙蒙烟雨又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酒醒却咨嗟”,这里的叹息正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思归却又不能满足,因此他只好“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
[备考答案] “咨嗟”写出了“酒醒”长长叹息的神态、动作。酒醉,只能一时排解郁闷,并不能真正将深沉的“怀人思乡”的郁闷化解,“超然台”上难超然。但诗人马上警醒,不应该沉溺在这种低沉的情绪里,更不应该这样去影响老朋友,由“休对”到“且将”,就表达出这种心情的调整与转换。诗人性格是豁达的,他可以这样去开导朋友,但自己的郁闷之情又是深重的,“咨嗟”是感性的流露,“休对”和“且将”,是理性的宽解,纠葛成“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
扩展题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备考答案] 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写“春未老”之景,景中有情。寒食节刚过,明明春还“未老”,但“烟雨暗千家”的景象,却使愁绪缠绕心头。细细的风,斜斜的柳,半壕春水,满城飞花,触目所见,都笼罩着排遣不开的郁闷。或者说,正是由于积郁,这些景物才分外鲜明地进入视野,化为词句,构成一幅烟雨愁情的画面。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抒“思故国”之情,情由景生。诗人借酒浇愁,酒醒更愁,但旋即自我宽慰,托茶化解,豁达之下,愈显愁肠郁结。“诗酒趁年华”总括全诗,是旷达之语,更见无奈之情。全词景中有情,因景生情,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专家赏析: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诗歌鉴赏如何“泡开”初探(四)
分析高考试题和各种类型题目的得分情况,我们会发现,古代诗歌鉴赏类题目是得分相对偏低的。原因是解题者与诗作者有着不可忽略的时空上的隔阂。同学们的困难主要在于彻底理解诗歌;如何解题则是理解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谢冕教授提出了“泡、找、进、猜、补”五字法鉴赏古诗,其中“泡”是最关键一步。“泡”,就是把原本简短的诗歌“泡”开,使它成为散文、故事、日记、随笔,变成我们能理解的作品。涛哥试图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就诗歌如何泡开问题探究一番。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表达方式 |
诗歌内容依据 |
记叙 |
时间:春日黄昏。地点:家中。人物:贬谪之人。起因: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经过:春日观景即事。结果:宿鸟声中自掩门(落寞状) |
描写 |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凄迷残败。 |
议论 |
车尘不到张罗地----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
抒情: |
无显性,需揣摩。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这凄迷残败的景色表达着作者因政治斗争失意而生出的落寞愁绪。 |
小雨抽出细细丝线,仿佛要编织出一张网拢住暮春,
满院落花一片狼藉,无可奈何间又接近了一日黄昏。
罢官之后赋闲在家,门可罗雀再无扬尘的车马光临,
宿鸟归巢啼声在耳,在这鸟鸣声中我独自掩上院门。
⑴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备考答案]在“小雨丝丝欲网春”这一句诗里,作者用一个“网”字,把丝丝小雨比喻为用丝织成的网;进一步想象这丝网好像是要网住暮春,表达着挽留春天的愿望。同时,“网”字又凸现出一幅细细雨丝笼罩的画面,渗透出一种抑郁纠葛,难以排解的情绪。
⑵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备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官场上政治斗争失意后的落寞情怀,同时表达出感叹世态炎凉的心绪。诗的一、二两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这凄迷残败的景色表达着作者因政治斗争失意而生出的落寞愁绪;第三句直写自家门前车马稀少,几可罗雀的景象,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第四句以归巢的鸟鸣声中,关上自己家门的动作收束,传达出被隔绝世外的落寞凄凉与抑郁无奈纠葛的情怀。
诗歌鉴赏如何“泡开”初探(五)
例解: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 徂晖:落日余晖。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 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表达方式 |
诗歌内容依据 |
记叙 |
时间:秋。地点:高处。人物:李白(隐含背景信息)。起因:登高抒怀,登高望四海。结果: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另外:(比喻) |
描写 |
天地何漫漫:辽阔苍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萧索凄凉。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岁月流逝,世事难料。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有世道黑暗,清浊不分,是非颠倒的愤懑 |
议论 抒情: |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怀才不遇,仕途艰难 行路难-----感慨世事艰难。 |
[译诗]
攀登上高山峰顶远望四海,天地之间是多么广阔无边。
霜蒙盖各种景物一派秋色,风飘在苍茫大地分外凄寒。
荣华富贵被东流江水涤荡,所有的事情都付之于波澜。
白色的太阳掩映在余晖里,漂浮的云朵没有一定因缘。
高大梧桐上燕雀营造巢窠,矮小丛棘里却栖息着鹓鸾。
我看还是暂且回归而去吧,仗剑高歌闯荡的路太艰难。
【参考译文】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答案:A项错在“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②结合全诗,简析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要点:
①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
[简析]题目所问“思想感情”,需要将全诗的“形象”“意境”与最后一句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分析。
答案示例:诗人描述登高远望心头涌现出的对世事人生的苍凉感慨,诸多感慨凝聚到结尾一句喷发出来。这其中有世情难测、人情冷漠、荣华易逝的感慨;有世道黑暗,清浊不分,是非颠倒的愤懑。正因为世事如斯,诗人才剑歌出行,匡时济世,而“剑歌行路难”啊——当年的仗剑高歌,竟也消磨成今日的弹铗而歌。结尾一句,百感交集,而最直接体现的是世事艰险,怀才不遇,投报无门的愤慨与失落之情。
第三,缺乏分析的意识及能力,罗列诗句,并由此直接生出结论,缺乏思维的过程,使诗句与观点形成“两张皮”。
诗歌鉴赏如何“泡开”初探(六)
例解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表达方式 |
诗歌内容依据 |
记叙 |
时间:冬季,(雨雪)。地点:边塞。人物:戍边将士。起因:戍边,。结果:愁云起,别路迷—思乡; |
描写 |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西部边塞大雪纷飞,环境恶劣。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人迹罕见,野兽出没。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细节心理描写。战士心情压抑低落。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回家之路,错综凄迷。 |
议论 抒情: |
漫漫愁云起:思乡之愁;苍苍别路迷:内心迷茫。 |
[译诗]
雨雪纷飞隔绝开边塞的地域,从军戍边直越过遥远的陇西。
围绕战阵可看见狐狸的踪迹,依傍着山脉战马的蹄印迤逦。
苍天严寒军旗色彩变得暗淡,大地阴暗鼙鼓声音分外压抑。
漫漫无边的愁绪随云层涌起,苍茫离家路上一派错综凄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答: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备考答案]
[解析]
第一问实际上是在问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答题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命题人想让考生到底答什么。此类命题的答题思路是: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色。此问的答案要点应该是:寒冬、边地、飞雪荒凉。
第二问别路:离别的道路。结合诗意,其主语是边地的士卒。
答:
[备考答案]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
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结合“坏”“低”“愁”“迷”,联系诗后“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丰满”地答题。
高考链接:一、2011年广东省高考古诗词阅读题分析
苏轼《减字木兰花 》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花不看开人易老,说明花未曾开。颠倒红英间绿苔。春夏不分,不懂珍惜时光)
10.(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参考答案:初春(1分)。
补充细则:“早春”、“孟春”等均可。
■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意象描述1分),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初春景色特点概括1分)。
补充细则
初春景象,参考答案列出莺语、微雨、草色、红英四个意象,考生答对前三个意象即视为“答全”,给1分;只答出两个意象,后面用了“等”、“一切”等字,该点给分。如只答出一、二个意象,该点不给分。
春景特点概述,与初春“充满了生机”的意思相近均可给1分(如:万物复苏、生长、萌发……)。
10.(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1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1分)。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2分)。
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
补充细则:
由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千差万别,不一定像参考答案那样条理规范。本小题要坚持“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
“结合词句分析”: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词中景象,从中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二是直接引用原文词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
补充细则:
第一,结合全词,所含意蕴分析准确,给2分;
第二,只结合上片或者下片,所含意蕴分析准确,给1分;
第三,只是完全照抄上下片原文,分析出的意蕴不对应不准确,不给分。
第四,如果照抄上片或者下片原文,“意蕴”与“思想感情”合在一起分析,
“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
第一,按参考答案执行,意思答对、答到,言之成理给2分;
第二,与 “惜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人生、及时行乐)” 、“叹老”等相类似的思想感情,属于“意思答对”。只要答出其中一种,给1分;答出两种,给2分。
重点提示:考生一边举上下片词句为例,一边进行思想情感分析的答卷,则按得分点计
三、古诗词阅读题备考对策
1.明确诗词中的意象
2.注意分析意象之间的组合关系
3.通过意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去领悟诗词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