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议论文语言探微

(2012-07-20 14:46:28)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文指导

一、议论文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语言这个媒体之外”[1]离开语言这个符号,我们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自己的道理,因而议论文语言即是为阐述道理而服务的。要使自己的论点思想表述得透彻,就要靠语言来实现。作者的论点要从心理图式转变成存在的现实,就要将作者的思维成果书面化,即通过语言文字对构思孕育的思想进行表述和传达,使它定型下来。汉代扬雄说言为心声,如果不注重语言的锤炼,往往不能做到尽善尽美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议论文作为中学作文的一种文体,其语言的“技术含量”与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相比要更大些,其重要性也更大些。刘勰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这是说“把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人们把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发表某种看法或主张,表明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只有把这些诉诸语言文字时才成为议论”。[2]自己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准确的分析和精要的概括结合起来,将积淀的思想和蕴蓄的情感融于一体,这些都只有通过议论文准确、深刻、精湛的语言才能作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初讲的是冶玉工艺:切石现玉,磋之玉石分离;琢之有型,磨之出彩。玉不琢不成器,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其含义、情味、色彩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3]只有在语言上精益求精,不断切、磋、琢、磨,才能以准确优美的言语,表达自己,打动读者。

二、学生议论文语言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概述

写作难,写议论文更难。长期以来,“议论文写作形成了一种似乎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观点),分析问题(论证),解决问题(结论)”[4]。受到这种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在写作中思维受到禁锢,不敢大胆的运用自己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像。教师方面也一样,往往跟学生强调议论文的观点要正确鲜明,所用的例子要新颖恰当,结构要合理清晰。表面上似乎面面俱到,可却唯独漏了把语言列为教学重点;没有将语言训练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我们仍将语言视为内容的奴隶,总认为有了好的思想内容,语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殊不知学生有了材料,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仍然无力行文,受着语言痛苦的困扰。

(二)出现的主要问题

1.未达到议论文语言的一般要求

议论文要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以理服人。这就决定了议论文的语言运用有其独特的个性,它既不同于记叙文的文学语体,又不同于说明文的科学语体,也不同于公文的事务语体。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周密和准确、凝练和概括。简而言之,议论文中的语言必须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范畴。可是在学生的作文中,许多语言都没有达到议论文的语言要求。

“学生写议论的文字一方面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大而空,用词欠贴切,说话欠分寸。”[5]如阐述遵守秩序的重要性时,写到:“遵守秩序非常重要。一个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要是没有秩序,必会带来祸害。假如某个国家破坏了和平的秩序而去攻打其他国家,那就会导致世界大战了。显然,这样说理不恰当。秩序,一般指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工作秩序、学习秩序,不守秩序的后果可能带来战争,导致世界大战这一判断是不够恰当的。”[6]

另一方面语言不够凝练概括。如曾经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论点是语文学习要重视基本训练,打好基础。有一个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

由此,我想到了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达·芬奇的老师,不是一开始就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首先要他反复地练习画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渐渐地,他感到不耐烦了。为什么老师总叫自己画蛋呢?他的老师就耐心地指导他:“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状又不同了……”达·芬奇终于明确认识了画蛋──训练画画基本功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达·芬奇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才使他后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卓越的画家。

达·芬奇画蛋的事例材料可谓人人皆知,熟悉的程度是很高的。这样的一则材料当然不需要具体交代。可是上例叙述冗长,不够简洁,不仅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完整,而且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俱全。唯有其分析议论却缺乏指向性。

2.虽达到一般要求,但缺少美感

“语言要表现出美好的环境、美好的情思。一切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必须是美的,而用以表现出美好的环境、美好的情思的文学语言也必须是美的。[7]可是在学生的议论文中,许多语言虽然是属于议论范畴,但却淡而无味。“曾看到华君武的一幅名为‘加盐’的漫画,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人问:‘怎么把盐撒在报纸上?’另一个在看的人回答:‘这篇文章淡而无味’”[8]这幅漫画无疑在讽刺我们报上的一些文章满口说教,味同嚼蜡。这种味实际上是指文章尤其是议论文语言的文采。淡而无味的文章在我们学生的议论文中比比皆是。如以下这段文字:

如何能拥有坚韧的品格呢?我认为要从小事做起,一份作业没做好,不能自我原谅,一定要做好;一次考试不理想,不能自我放弃,要下定决心,在下次取得好成绩。

这段文字平淡无奇,毫无气势,缺乏说服的力度。优美的语言是优秀作文的第一要素,因为无论怎样的新颖之意、独到之识、真挚之情、优美之形,不借助语言都只是虚幻的影踪,无法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议论文自然也不例外。

三、针对现状的思考和建议

(一)  提高准确严谨性和凝练概括性

1.在准确严谨性方面

要加强阅读,增强语感。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姊妹,离开阅读谈写作,是做不到的。不会品读别人优秀文章,或不愿学习别人生花妙笔,那样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是幼嫩的。议论文用词的精确、严谨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大量的议论文范文慢慢去体会。俗话说:“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范文的选择必须是规则性、典范性的一些经典文章。如: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中韩愈的《马说》,九年级上中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培根的《谈读书》等等。

我们在阅读议论文时,一定要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具体该怎么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要注意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句中 “最”一词是最高级的副词,最大限度地修饰“彷徨恐慌”的程度,“唯一”修饰名词“办法”写出了我没有其他方法可选择的无可奈何,重理论而轻实验的观念支配着很多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格物致知精神的缺乏使我想要找寻解决困境的方法时却是这样的无力。⑵要注意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关注关联词,分析各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细心体会论证过程中逻辑的严密性。

比如《敬畏自然》中有这么一句话:“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完全错了,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其中关联词“即使”、“ 也”、“ 可是”、“ 也许”等体现了说理的层递性,删去这些关联词则会减弱说理的力量。

⑶还要领悟近义词选择的准确性

不少词都有近义词,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就会捕捉到文字背后所含的意义,感知作者的态度与主张、明晰所写内容的真实情况。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有两个句子:(李白)藐视帝王的尊严;然而李白对哥舒翰抱着蔑视的态度。

“藐视”和“蔑视”是两个同义词,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表薏的程度和情态却有着细微的差别。“藐视”着重指视为藐小;“蔑视”指用轻蔑的态度小看,根本不放在眼里。在文章中,两个词语极有分寸地表现了李白对帝王、对哥舒翰的不同态度,前者轻视、冒犯;后者倨傲、鄙弃。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中“诬蔑”强烈地表达着作者的对这个观点的否定,如果改为“陷害”就表达不出作者的愤慨之情。

2.在凝练概括性方面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后所为作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两段是凝练概括的很好例证。中学生的作文多为600字左右的文章,例证语言的精练应作为一个要求,甚至作为一个原则提出来。冗赘的叙述不仅影响叙述本身,更影响着议论,所以应学会巧用例证。例证语言的训练,就明确的目的指向来看,首先应是语言精练化的训练。

具体做法如下:

1)练习用一句话来概括例证材料。提倡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搜集有价值的例证信息,并力求用一句话概括之,可设立专本,分类存档以备后用。

2)对于大家都相当熟悉的例子应避免展开叙述,可实行群组,构成一个例证排比阵列,达到以“量”取胜的目的。

3)对于非要展开叙述的例子,应权衡观点,撷取材料全盘托出。

4)课本中有不少精彩例证的范例。可令学生进行模仿性的训练,增强运用这种例证法的意识

(二)增加文章的文采

第一,  典型论据散文化。

典型论据散文化就是用比较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来叙述具体的典型例子或抒发情感。议论文是说理文章,如果板着面孔去说教,很难引起读者的审美兴趣。人们常说“有情有义”一词,散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议论文以“理”服人,但不“动之以情”,有怎么“晓之以理”。无论怎么样的文章,离开“情理”二字也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具尸体,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如果能做到典型论据散文化,那么例子就带上了文学色彩,并使文章语言靓丽起来,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古代有许多说理性文章都是精美的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中很多文章是说理的议论文,如九下的《鱼我所欲也》,生动形象的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很多作者用形象的描绘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的形象来表达读仪坚强性格的称颂。古人写说理性文章,大多采用散文化手法,值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汲取其精华。

如果将典型论据散文化恰当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议论文一定会增色不少。例子原文:屈原被贬,孤独地走在汨罗江边,最后跳入江里,以死来昭示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要求学生用描写性的语言叙述以上的例子。其中有一个学生的优秀习作为:那一泓滚滚奔流的江水,像洁白的飘带在记忆里飞舞着。一个老者在水一方。那爬满皱纹的身躯,那徘徊江边的满身的迷茫——哦,那不是“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吗?他在江边踟蹰着,沉吟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水呜咽着,应和着他的悲吟。紧接着那悲壮的千年一跳,一条美丽的爱国弧线就这样永远的定格在了华夏子孙的心坎里——在苟且偷生和殉国明志上,屈原毅然的选择了后者。

同样都是屈原这个题材,但经过这个学生的美化,效果却截然不同。作者先用比喻描述汨罗江的色泽和形态,然后写屈原徘徊在江边的迷茫神情,接着写屈原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再写江水对屈原的应和,虽是寥寥数语,却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将屈原的爱国忧民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爱国的屈原立体的展现出来了,描写性的语言使屈原干瘪的主题形象立刻形象化了,平淡的题材诗意化了,这对于单纯的甚至苍白的叙述加议论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第二,  恰当运用修辞。

就作文来说,语言优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修辞手法。修辞不光在记叙文、散文中大量的被使用,在议论文中也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许多人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议论文强调逻辑性,而运用了修辞会使逻辑性减弱甚至消失。其实不然,修辞科学的背后有着深层的逻辑基础。“修辞与逻辑的关系表现在:第一,修辞活动要遵循逻辑的规律,在修辞表达的准确、严谨、生动和形象等方面尤其如此;第二,修辞可以突破逻辑的框框,采用特殊的修辞手法;第三,有时看似违反逻辑的修辞,正是在以逻辑为参照的基础之上的,例如比拟、比喻、夸张等。”[9]修辞活动中词语运用的恰切,往往反映的是修辞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刻、表现的准确以及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逻辑关系把握正确。

在议论文中如果恰当的运用修辞,可以使无趣的说理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以下主要提三种主要的修辞——排比、比喻、引用或化用。

①排比。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段落、乃至全篇缀满排比,这样会使文势增强,如骏马走坡,读来酣畅淋漓,神盈气足。况且概括的语句本身就有议论的成分,如果用上这样的文笔,就会充分显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归纳概括能力,让读者觉得文章有厚度,语气有气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不仅使文章具有整饬流畅之美,也增强了说理的深度与力度。培根的《谈读书》全文共17句,就有10句排比句。 “读书可怡心,可添彩,可长才”“历史使人睿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微,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但有所学,均利秉性”等,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读书的作用。

议论文中的排比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概念内涵的接连阐发,可以是形象的铺陈,可以是例证的排比、推理的排比,可以是短语、单句的排比、还可以是复句乃至段落的排比。善用排比者往往能使它们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排比在议论文中的应用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一个学生在以“孤独”为论点时写到:屈原是忧国忧民的惆怅的孤独,陶渊明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的孤独,李白是不得志的郁闷的孤独。在以“理解”为论点的文章中,学生写到:理解是群众对守边战士的爱戴;理解是儿女对父母唠叨的谅解;理解是白衣天使对病人阳光般的微笑。这两个例子都采用了排比的句式,虽然文字不够精致,但也做到了形象跌加,内容丰实,气势雄浑,产生了一种“集束”炸弹般的艺术轰击力。

②比喻。运用比喻可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多用比喻,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公输》中子墨子很好的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楚王攻宋的不义性:“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运用比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极有说服力地使楚王不得不服。

运用比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还是在以上提到的以“理解”为论点时一个学生写到:理解像大海般广博,可以包容一切;理解像露珠般清纯,可以滋润心田;理解像火焰般炽热,可以熔化冷酷。这段文字短短几十个字不但运用了比喻而且是个博喻,将“理解“的博大、滋润、热烈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笔很生动。

比喻也有多种形式,基础的是明喻、暗喻、借喻。比喻的运用不难,但是关键要做到新颖别致,构思巧妙,不能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就像英国作家王尔德说的,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

③引用、化用。学生紧张而接近封闭的生活,限制了他们的阅读量,所以,一提到要引用、化用学生就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现四处寻“米”的窘态。其实,大多学生都忽略了课本的功用,课本是一个很丰富的“米仓”,只要经常将米仓打开透透风就行了。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遭小人陷害却依然心系怀王的屈原,身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渴望建功立业却遭排挤的曹植,等待施展满怀抱负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飘泊流离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感叹“报国无门”却依然“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失去光明却依然寻找着光明的海伦凯勒,哪一个不能被我们引用或者化用?另外卷帙浩繁的古代诗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为我们提供了不尽的语言资源,平时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名句、谚语、歌词等,这些历来具有表达精炼、含义深刻、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或化用得好,会有助于表达得精炼和生动。在议论文中若能恰当使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

引用的方法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是巧妙的化用。直接引用中诗句的引用是最常见的了。如:李白说春天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韩愈说春天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白居易说春天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说春天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段用诗歌名句构成了这段文字的主体,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的诗句不仅诠释了春天的含义,还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化用的例子如一个学生在以“人不能尽其材”的论点中写到:我看见一个狂人正仗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却又是选择“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选择了在痛苦镇南关咽断箫声,关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青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到断水水更流的长恨。这段文字作者化用了李白《长相思》、《忆秦娥》、《蜀道难》、《宣州谢眺北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信手拈来,借助老调重弹,获得了成功,不仅无丝毫东施效颦之嫌,反而使语段增色不少。

四、总结

议论文的语言锤炼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锤炼语言的方法技巧也多种多样。我们必须“勤心砺剑,方能笔底生花”。“语言的运用要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即要严谨推敲,工于炼字,精心选用词语,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只要我们注重积累,留心观察,不断揣摩,我们驾驭语言的基本功就会不断增强,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诗鉴赏歌诀
后一篇:议论文的结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