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广东音乐《雨打芭蕉》)
中英街地处深圳市东部沙头角镇南部,是一条长不到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1997年回归后,东侧属深圳,西侧属香港,是“一街两制”的缩影。
中英街原名“鸬鹚径”。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展拓“新界”后重新勘界形成的。沙头角边境小镇这种实行“一街两制”的现象持续了一个世纪,成为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存留的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深圳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沙头角则成为特区中的特区。地处沙头角的中英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商品享受香港的优惠政策,也捷足先登,一度成为吸引国人的“购物天堂”...
香港回归后,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沙头角的那点商品已不能满足国人的需求,去的人由过去最高峰时的每天7万多人次,降到了如今的千八百。如今,人们去沙头角中英街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购物,而是演变成回忆历史的旅游观光。我们就是参加旅行社的深圳一日游,步入沙头角中英街的...
P1.
这块石碑成为每一位走进中英街的游客必拍的“重点文物”(上)
P2.
石碑背面是沙头角中英街的历史沿革...(上)
P3.
这棵古榕树位于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由于树根长在深圳一侧,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被喻为“根在祖国,叶覆香港”,成为许多文人墨客进行采风和文艺创作的题材。古榕与界碑形影相依,构成了中英街上一道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的特殊风景,同时也见证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和屈辱历史...(上、下
5幅)
P4.
P5.
P6.
P7.
P8.
如今的中英街,已不见当年人如潮涌的购物大军(上)
P9.
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耻辱,中英街上立起了不少雕塑和壁雕...(上)
P10.
通过此口便是香港地界...(上)
P11.
中英街共有八处界碑。这八块界碑中,1、2号界碑是1905年英国单方面换石碑后留下的,3至7号界碑被日军丢掉。今天我们看到的3至7号界碑,是国民党政府同港英当局于1948年共同重竖的。它们既是中国贫穷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外国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重要历史物证,又是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见证。八块界碑基本保存完好。但由于自然风化,有的界碑已经失去棱角,字迹已经模糊。1989年6月29日,界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
P12.
这些雕塑和壁雕成为游客们留影存照不可或缺的景观素材(上、下
4幅)
P13.
P14.
P15.
P16.
“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的新景观。“警示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上刻着“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历史教训: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上、下)
P17.
P18.
这几幅照片拍自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是一座专题性地方志博物馆,收藏有千余件近现代历史文物、民俗文物以及千余幅珍贵的照片资料。馆内共设四个展厅,向人们讲述了“新界”被英国强行割占的屈辱史和抗战时期中英街人民英勇无畏的抗争史,以及解放后中英街蓬勃发展的变迁史和回归祖国后的中英街新貌...(上、下
6幅)
P19.
P20.
P21.
P22.
P23.
当年的广告(上)
P24.
靠海的一面修建了一条栈道,供游客观海、赏景、放松心情。瞧这些来深圳聚会的爷爷、奶奶们笑得多开心...(上、下
3幅)
P25.
P26.
P27.
通过改革开放,沙头角的居民们究竟富到了什么程度,看看他们居住的豪华别墅便一目了然(上)
P28.
房地产商紧随其后,这里不仅建起了高楼,还对外销售。感觉囊中羞涩,没好意思问价...(上、下)
P29.
P30.
古榕根深叶茂,扮靓了社区(上、下)
P31.
P32.
中英街街边的这口古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挖,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的饮用水源。直到现在,中英街两边的人们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上)
P33.
当年低矮的瓦屋变成了顶天立地的高楼...(上)
P34.
这是第七号界碑。照相留影事小,不忘屈辱事大(上、下)
P35.

谢谢各位朋友光临浏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