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声音匠人《佛心》)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是与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现存石窟1300余,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
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造诣。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健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因此,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和的珍贵记录。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卢舍那像龛一组尺度宏伟的艺术群雕凿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敞开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势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流韵绵长...
雕刻恢宏壮观、艺术博大精深的龙门石窟,感染着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众生,使得以佛教造像为主体的龙门地区成为吸引众多善男信女慕名前往的佛教圣地,一千多年长盛不衰。这一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产,不仅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而且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祈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1.
新建的龙门景区大门,向外扩展了若干公里。在还没有启用游客大巴的情况下,使游客们增加了行走的路程...
好辛苦!(上、下)
2.
3.
看见高高的“龙门”二字,真以为到了龙门石窟。其实不然(上)
4.
继续向前走,这里才是龙门石窟的大门(上)
5.
一池清水,因为有了鱼,所以吸引人(上)
6.
终于看见石窟了(上)
7.
满山都是窟...(上、下)
8.
9.
满窟都是佛...(上、下)
10.
11.
这里是龙门石窟最精彩的地方,人们叹为观止,脚步停滞。老李抓住这壮观恢弘的场景多拍了几幅...(上、下)
12.
中间正襟危坐的是卢舍那佛(上)
13.
周边众佛拱卫,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上、下)
14.
15.
16.
17.
卢舍那佛从容安详、坦然自若(上)
18.
19.
20.
21.
22.
瞧这位,虽然双目圆睁,却依然透着慈悲而非凶神恶煞(上)
23.
24.
25.
这气势震撼了每一位游客,令人心潮澎拜,看了又看,不忍离去...(上、下 4幅)
26.
27.
28.
29.
佛祖在上,俯瞰众生...(上、下)
30.
31.
这位外国老人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他看得仔细,边看边琢磨...(上、下)
32.
33.
34.
外国朋友也格外喜欢龙门石窟(上、下)
35.
36.
回头看,游客络绎不绝(上)
37.
38.
伊河清澈,缓缓流淌。对岸的石窟与寺庙清晰在目(上、下)
39.
40.
恢弘壮观的龙门石窟,感染着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众生...(上)
谢谢各位朋友光临浏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