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七十年代,画家吴冠中发现了这个小山村——李家山寨。画家的审美目光是十分敏锐的...
这个位于黄河岸边高高的黄土高坡之上的村落,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山村,也就巴掌大那么一块山梁梁。吴冠中的发现使村民们受到了深刻的启示:这里可以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旅游景点,一个令人在其他地方想看也看不到、保持着原始窑洞风貌的“土”景点。于是,他们绕着沟壑修了一条狭窄的水泥路,让游客的小汽车能仰着头、喘着粗气爬上陡峭的高坡;在村头又修建了一个不大的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算是完成了招揽游客的基础建设...
当您驾驶汽车,卯足了劲,爬上陡峭的山梁,进入小小的山村,您才会豁然省悟,当初吴冠中为什么会住进村民的窑洞,在这里生活,写生、创作...
两条山脊夹着一条沟,沟两边排着几层窑洞;古老的门楼、古老的院落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充满了黄河岸畔浓郁的黄土高原情调。这样的小山村现在已不多见了...
住进李家山寨的游客,绝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这里已经演变成了画家们写生、创作的美术基地。这些前赴后继的弟子们,把老师的至理名言刻在了心里——“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吴冠中语)...
1.

当我们冒着倾盆大雨驾车爬上高坡,步入李家山寨,眼前浓郁的黄土高坡景色把我们惊呆了...(上)
2.

古朴的门楼、宅院,透着浓郁的黄土高坡情调...(上、下
4幅)
3.

4.

5.

6.

大雨刚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出门“绕”村...
7.

画家身影随处可见...(上)
8.

高坡后面的黄河露出一角...(上、下)
9.

10.

正转着,一片乌云飘过,淅淅沥沥的雨点又洒落下来...(上)
11.

这两位画家不为小雨所动,依然挥笔作画...(上、下)
12.

13.

废弃的碾子,依然透着山村的韵味...(上)
14.

15.
这是一大户人家,院落内的窑洞保存完好,就是大门紧锁进不去。据介绍,这家的哥儿几个都带着儿女下山谋营生去了,说是发了财不回来了。就留下个孤寡老头看门呢...(上)
16.

17.

18.

19.

留下个“李家山寨”的大名...(上)
20.

21.

我们就住在这家的窑洞里,每人一天连吃带住70元,如果不吃只住宿60元。不带卫生间。细算算,也不便宜。如果一家三口住一个窑洞,一天就是180元,赶上城里住三星酒店了...(上)
22.

这是山下的女房东,带着游客到坡上来转转李家山寨...(上)
23.

24.

当年,吴冠中就住在这家...(上)
25.

新鲜!大水缸作围墙...(上)
26.

这大概是村里最值钱的牌牌了...(上)
27.

这样完整保留下来的小山村已不多见...(上)
28.

29.

刚回到窑洞,就听见房东喊:“听唱歌的啦”。于是,赶紧往外跑...(上)
30.

原来,是同住这家的“邻居”——烟台来的一家三口,请村里的老头唱戏。唱的什么?没听懂。那也得听,好歹也是李家山寨“原装”的文化生活呀...(上、下)
31.

32.

这老爷子就是那家大户人家的孤寡老头。老爷子嗓子不好,唱得认真,引得过往的游客纷纷驻足...(上)
33.

这就是我们住宿的窑洞...(上)
34.

黄昏时分,太阳出来了。不知是谁一嗓子吆喝,人们闻声走出窑洞,享受那久违的阳光...(上)
35.
楼上、楼下的画家们,纷纷走出窑洞,趁着光线好,抓紧时间画几笔...(上、下)
36.

37.

38.

放眼望去,您能数清有几位画家吗?不放大看不清,下附一张示意图帮帮您(上、下)
示意图

39.

40.

41.

42.

43.

画家作画很认真。据同住一家的包头画家说,他们一天要完成两幅。还是挺辛苦的...(上)
44.

这几位像是美院的学生...(上)
45.

46.

村头卖水果的小姑娘,玩手机、做买卖两不误...(上)
47.

48.

49.

您看见的这些人,都是刚到、出来“绕”村的游客...(上、下)
50.

谢谢各位朋友光临浏览!
祝朋友们新周愉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