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话实说】颠覆“色盲”

(2012-12-07 10:07:09)
标签:

杂谈

“色盲”不盲

科学无止境

探索

颠覆“色盲”

 

————————————————————-

按: ·读了网友的一篇博文《全世界的红绿灯我都能在一秒钟内看清,为什么不能申领驾照?》后,有感而发...

    ·希望有关部门的领导与相关的医学专家们,茶余饭后读读此文。

    ·此文旨在探讨长期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中的“色盲”概念是否正确...

    ·世界上有看不见色彩的人吗?回答是肯定的:有,盲人。除此以外,人人都能看见色彩缤纷的世界,肯本不存在看不见色彩的“色盲”...

——————————————————————————————————————————————

    “盲”——看不见也。

   如果出一道考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看不见五彩缤纷的色彩?答案会有两种,一答:“色盲”,一答:“盲人”。若是当今的医学专家判卷,二者皆得满分。而上帝则会判前者零分,后者满分。

    除了盲人,真的还有人看不见颜色吗?医学专家会肯定的告诉你:有!“色盲”!这是当今医学专家们从老师的老师那里祖辈相袭而来的结论。依据是:这些所谓的“色盲”看不出《色盲检测图谱》中的符号与数字。于是乎,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便由此产生,看不出《色盲检测图谱》中图案与数字的人亦被划分成了不同的等级,即“全色盲”、“红绿色盲”、“色弱”等等等等...

    有医学专家信誓旦旦地说:“全色盲的眼中是黑白世界,就像黑白照片一样。”也有专家信口雌黄:“红绿色盲就是把红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红色。”“色盲辩不出红绿灯,极易出交通事故。”...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他们的依据依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那本《色盲检测图谱》。并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歧视”性规定。

    事实果真如此吗?结论是否定的。首先,每一位看不出隐藏在《色盲检测图谱》中的图案、数字的“色盲”,却都能清楚地辨清图谱中每一个色块的颜色。他(她)们一点都不“盲”。如果将《色盲检测图谱》中显示图案、数字的淡淡的粉红或淡绿,用鲜艳的红色或绿色描绘出来,每一位“色盲”都能立刻认出。这起码说明,不能用一个“盲”字妄下结论。

    S,女,从小就对色彩有一种天赋,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裙,并且很会搭配,令人羡慕。同学们买衣服、穿着打扮经常征求她的意见。她还酷爱绘画,小小年纪便令人不敢刮目相看。上中学体检,S被判定为“全色盲”。依据当然还是那本医学界的“权威”——《色盲检测图谱》。S从此一蹶不振,几乎放弃了视为生命的绘画。有一年,学校组织去郊区春游。她采摘了一捧色彩艳丽的野花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观赏,并用水彩将这捧野花画在了纸上。一次偶然的机会,美术老师看见了这幅画,倍加赞赏,惊叹她运用色彩的精巧绝妙。事后有同学告诉老师,她是“全色盲”时,老师竟然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T,男,在农村帮助父母经营蔬菜大棚。每天都要将红红的成熟西红柿采摘到筐里,运到市场去卖。但凡哪个西红柿没有熟透,都被留到第二天采摘。他绝不摘尚未变红的青柿子去卖。当兵体检时,他被判定为“红绿色盲”...

    更有甚者。某国的一位警察对“色盲”及其各种说法产生了兴趣。他将街区里的一些红绿灯做了顺序上的调整,既有红绿黄,也有绿黄红...然后亲自陪着这些“色盲”司机驾车上路。结果发现,这些“色盲”司机通过路口时,竟没有一人错认过一次红绿灯,违章概率为零。事后该国取消了对“色盲”申领驾照的限制...

    仅从以上事例就不难看出,被《色盲检测图谱》判定为“色盲”的人,与被《色盲检测图谱》判定为“正常”的人一样,都生活在色彩缤纷的世界中,他(她)们的眼里同样充满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前述医学专家的“谎言”不攻自破。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大家都能看到五颜六色的色彩,为什么有些人能识别出隐藏在《色盲检测图谱》中的符号与数字,有些人却识别不出来呢?”按照目前医学专家的逻辑,这些人之所以识别不出《色盲检测图谱》中的符号与数字,是因为这些人的眼中缺少某种辨色细胞。这一说法恐怕难以立足。有实验证明,识别不出《色盲检测图谱》中的符号、数字的“色盲”,对色彩的敏锐程度往往超过那些能够识别《色盲检测图谱》中符号、数字的“正常人”。如,当“正常人”看到一种黄色时,不正常的“色盲”却能从中细分出十几种色泽各异的黄色,比“正常人”敏感十几倍。有人断言,“色盲”更适合当画家,因为许多常人看不到的色彩,如折射光等,他们却看得十分清楚。看来这一生理现象到了重新揭秘的时候了,需要医学专家们打破陈旧的固有观念,真正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深入进行研究探讨。

    但是,就目前医学状况而言,有一些提法是不恰当的,应该及时更改。如:“色盲”不该再称其为“色盲”,因为他们根本不“盲”。就如同将“残废”更名为“残疾”一样,从称呼上先去掉歧视色彩。那本医学界的“权威”——《色盲检测图谱》也该更名易姓了。该叫什么,本人学疏才浅,不得而知。但起码不能再用“色盲检测”一类的字眼,因为它根本不是在检测眼睛对色彩的“盲”与“不盲”,而是在检测对颜色深浅抑或叫色彩光线的敏感度。至于其他相关的对所谓“色盲”的限制政策,有关部门只消动动小手指,便可得到真实的结论,故不在此赘言。

    科学无止境,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希望此文能为真伪科学之战出点微薄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