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隅
名副其实,成语也。副:相称,相配。意即: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也作“名符其实”。此词人所共知,真乃多此一语。
奥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后,位于奥利匹克中心区北侧的奥利匹克森林公园也随之对公众开放。来这里游览的人们,在为这一方绿树成荫、碧水环绕、花团簇拥、野禽翱翔的秀丽园林赞不绝口的同时,也为这一方水土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公园”而欣喜。因为她对公众是免费开放的。
何为“公园”?顾名思义,是供公众游览休闲的园林。一个“公”字便道明了其意。“公”显然不是指什么“公公”“婆婆”之类,而是明白无误地指广大群众,即公众。谁都说这个道理众所周知,其实不然。多少年来,人们已经淡忘了以“公”字打头的场所是公众的地方,公众的财富,归全体人民所有,纳税人早已在税款中缴纳了这部分用于公共事业的钱款。记得小时候,不论是去工人文化宫,还是去中山公园都是免费的。不知从何时起,无数原本不收费的公共场所实行了收费制度,当然也包括公园。上公共厕所要交费,进公园要买票,进博物馆得交钱。...凡此种种,似乎这些场所根本不属于公众,而是属于某个人、某个小团体或单位。代公众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和部门成了这些公共财富的“主人”,这些场所与公众已经毫无关系了。就连小学生都被灌输了“去公园要买票”的错误理念,似乎这已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终于有一天,有领导悟出了“公”字的含意,北京率先实行了公共厕所免收费制度,随之而来的是各个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老百姓这才恍然大悟:闹了半天,这些戴着“公”字帽子的地方原本是不该收费、不该让老百姓再掏腰包的。今天,奥利匹克森林公园又成为一处名副其实的公园,您说老百姓能不高兴吗?公园免费对公众开放,全国各地已有先列,如:珠海的海狸岛,深圳的大梅沙。...这些公园的免费开放,无疑是对“公园”二字的最好诠释。
然而,咱们中国还有许许多多戴着“公”字帽子的公园在大收特收其费,什么“某某国家森林公园”、“某某地质公园”、“某某博物馆”...
举不胜举。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些打着“公园”旗号的旅游景点,已经成为某些人或某些小团体敛钱纳财的“生产资料”。想收钱可以,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既要叫“公园”又要敛钱财,从道理上无论如何也讲不通。要么你立项时就不要叫“公园”,叫“公园”就不要收费或少收费,10元20元还说得过去,100、200就离经叛道、背离了“公园”的初衷。咱们国家的科学家不在少数,但是,并不是说个个都像袁隆平等人那样尽心尽力,有些人(恕不在此点名)是专门搞“破坏”的,到处散布一些从外国的垃圾箱里捡来的“破烂”。说是“破烂”一点不过分,因为有许多东西包括理念、观念、制度等,早已被国外淘汰了。人家早已不用的东西,咱们还要当宝贝似的顶礼膜拜、效仿、复制,还美其名曰:“接轨”。你说这样的科学家是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公”字变性,国有资产流失,包括“公园”不“公”...不能不说与这些人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公园收费、高收费、乱收费,如同现在流行的“园中园”病一样,在国家那里买了大门票(纳税),进小门(公园)时还得再买票,重复缴费,“公园”二字成了徒有虚名的摆设。正如某位美国朋友看见了我国许多地方的“灯光工程”后所说的:“只有你们国家的官僚们才敢这样随便挥霍纳税人的钱。”看来还要再加上一句:只有在中国才能看见这么多打着“公园”旗号的景点如此疯狂不“公”地敛财。这都是些名不副实的“公园”啊。...
神侃之笔 * 提神解闷 * 点击浏览 *
神清气爽
近期随笔杂谈:
北京城边有块砖
北京城边有块砖...(续)
北京城边有块砖...(再续)
仲尼携《论语》蹒跚而至...
真假虚实尽在网页中...
“贴秋膘”
“堆砌词藻”
“花姑娘”栽在了老爷子手里
“运河夜话”
“白脸”曹操
“傻大黑粗”
“替天行道”
“酒后吐真言”...
“萝卜快了不洗泥”...
“男女授受不亲”...
“喇叭朝天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