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皇城根儿碎语】北京城边有块砖...(续)

(2009-08-14 22:24:53)
标签:

现买现卖

秦砖汉瓦

不起眼

硌腚

北京城边有块砖...(续)

 

    要说这块没人正眼瞧,擦屁股都嫌硌的烂砖,到了余几根手里却成了宝贝,一件稀世之宝。回到京城后,他不仅仔仔细细地将砖周身通体认真地清理了一遍,将砖上浓烈呛人的羊粪尿骚味去除掉,而且立刻风风火火、马不停蹄的奔北大,进清华,跑博物馆,去博物院,出入国图、北图...托人找关系,又是查阅图书资料,又是遍访专家学者,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一个多月折腾下来,依然没有理出个头绪。

    按说,还不至于如此令人沮丧。诺大个北京城,什么资料查不到?仅国图就有藏书2631万册(件),并且还以每年60万册的速度增长。京城更是专家学者聚集之地,好古考古者比比皆是、多如牛毛,且个个身怀绝技、满腹经纶。可怎么就没人能看出这究竟是块什么砖,砖上是些什么字呢?不会是他们不愿说吧?余几根痴心不改,从牙缝间迸出一句发狠的话:“我就不信这个邪!”

    其实,他心里清楚,不是专家学者们无能,也不是藏书资料不全,而是砖头这玩意儿过于冷门、偏颇。从古董古玩的角度看,它既不是钟鼎碑碣一类的金石,又非属天造地设的珠宝玉器。从它也曾经过高温窑烧的特性看,似乎与陶瓷如出一辙。可它既不是历史久远、引人注目的陶器三彩,也不是金贵难求、价值连城的官窑瓷品。唉,难呀!这么一块不起眼的破砖,谁又肯为它起早贪黑?难怪人说无利不起早呢。

    前面说过,余几根的血脉里流淌着爷爷的灵气,事到如今,果不其然。他明白,自己找的专家学者都是读书人,闹明白了的东西印在了书上,他们也就心明眼亮,明明白白;没闹明白的上不了书,他们也就两眼一抹黑,不知所以然。抓耳挠腮间,他突然想到了琉璃厂的古玩铺,想到应该从古玩铺的经营者中寻找行家里手。旧时称:吃硬片(即瓷器)的古玩铺,鉴定、经营宋元名窑瓷器和明清官窑瓷器;吃金石的古玩铺,鉴定、经营秦砖汉瓦、三代铜器、唐三彩瓦器(即陶器)和古玉。想当年,那琉璃厂、荣宝斋...可都是藏龙卧虎之地呀,何不缩小范围,改变方式,从民间寻找几位德高望重、专吃金石的老买卖人探讨探讨。主意敲定,余几根便循着爷爷的那条老线索开始寻找,可是连着拜访了几位曾在琉璃厂吃金石的老前辈都无功而返。

    这天,他找到了一位当年曾与他爷爷同舟共济,专吃金石的老先生。老爷子已年近古稀,百岁有余,且老眼昏花,谈吐不清。令人欣慰的是脑瓜子还行,当年的往事记忆犹新。当他听说余几根是当年客死他乡的师兄之孙,又看见眼前这块刻着字的青砖,顿时像打了一针强心剂,眼睛发亮,精气神倍增。老爷子戴上老花镜,抱着这块砖上下左右地打量了几遍,目光落在了那半边清晰半边模糊的字迹上。这砖上到底是几个字,现在还吃不准,若是中间断开,像六个字;若是中间连上,就是三个字。究竟是三个字还是六个字,首先要辨认出这是什么字体,然后才能去分辨到底写的是什么。老爷子仔细看着,沉思不语,手指头还不时地在沙发扶手上描划几下。近在咫尺的余几根如坐针毡,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着老爷子的面部表情和一举一动,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约莫一个时辰,老爷子把砖还给余几根,甩了甩酸麻了的手臂,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余几根大失所望,悻悻离去。

    老爷子的故事本来到此就该结束,可偏偏又横出一杈。几天后的一个下午,余几根突然接到老爷子的家人打来的电话,说是老爷子心有所悟,想出点门道来,让他赶紧带砖过来。余几根是一点也不敢耽误,撂下手里的活,立即心急火燎地打的前往。

    老爷子润润嗓子,胸有成竹地说了两句让余几根高兴得差点没蹦起来的话:“这砖上的字肯定是仨,而不是六个。这仨字既不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亦不是西周时期的钟鼎文(即金文),更不象秦朝时期推而广之的秦篆(即小篆)。依老朽之见,字迹中有几笔与大篆的笔体颇为相似。”这一番话犹如拨开乌云见太阳,使如坠五里雾中的余几根如获至宝,看见了光明,看见了希望。眼见快奔六的人啦,竟像个孩子似的控制不住激动的情感,鼻涕眼泪抹了一大把。他千恩万谢,临出门时老爷子给他撂下一句话:“这不是什么值钱玩意儿,即便是秦砖汉瓦也顶多换个仨瓜俩枣。真正金贵的是这上面的字,保不齐这仨字还能揭开一段咱北京城不为人知的谜团呢。傻小子,悠着点吧您。”

    有了老爷子的点拨,余几根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瞄准目标——大篆,开始了没白天没黑夜的苦心钻研,不知不觉中竟将自己从一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古玩发烧友,磨练成一个自学成才的“土造专家”。这是后话。

    《汉书·艺文志》有“史籀十五篇”的记载,班固自注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建武时亡六篇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籀”是人名,太史是官名,故大篆又叫籀文。...余几根就是从这些古文中断断续续的记载,由浅入深,逐渐对大篆字体进行了剖析。他竭尽所能,不仅找来了大量的古大篆字体,而且参看了许多今人新创的大篆字体,比照来比照去,唯独找不到与青砖上的字迹相似的笔划。他不禁有些疑惑不解,怀疑老爷子究竟是真的辨认出了砖上的字体,还是夜里梦游神山作了个离奇古怪的梦,然后将梦里的情节当作真事讲给了自己?一位发小听说了这件事,不无坦诚地说:“那么多识文攥字的专家学者都辨不出砖上的字迹是大篆体,你怎么轻易地就相信了一个没上过学、没文化知识,仅凭自己有限的一孔之见就敢断言结论的买卖人呢?学问就是学问,可不是任什么人都可以信口雌黄的小道消息。”真是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头脑发热的余几根终于冷静了下来。他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困惑、迷茫与怀疑,一时乱了方寸,慌了手脚,心烦意乱,不知所以。眼看着他寄托在这块砖上的美妙憧憬与希望,就要在惶惶不可终日中泡沫般地破灭。...

 

(附大篆字体):

 

【皇城根儿碎语】北京城边有块砖...(续)

 “流天地,色有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