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假到了,你是害怕回家的人吗?

(2016-09-25 09:20:40)
标签:

杂谈

​【顾歌说微信:gugeshuo】说说今天的心事:十月长假要到了,父母电话催我回家,我口头应付着说看看吧,其实我心里是真的不想回去,说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吧,也没有,不加班,不赶点,也不想凑着热闹去旅游。最多在家里窝着看片子。说实话,我还真不想放假,上班不管怎样有事干,有工作的喧嚣和老板的急躁,都挺好的,反正就是不想回家。我这种心理算正常吗。当“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思想还深植人心时,那么每逢佳节那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凄凉感就不会减少。

顾歌把你的这种不想回家的心态称为“恐归心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回家怀着惧怕情绪的人。“家”在人类的记忆中,从来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哪里有真的不想家的人?心理学已经揭示,人的一生要经历两个家------原生家庭(父母)和新生家庭(自已的婚姻),而原生家庭是给予我们最多期待的地方,当然还有被期待,这些都是情感的符号。当自己的现实无力满足这种至深的情感时,人类就容易生成一种称为“隔离”的消极行为反应,心理动力学把这种行为反应归类在自欺性的防卫机制中。

心理动力学中的“隔离”,是把真实的存在从意识境界中加以分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比如,过年回家本是一种习俗,但失落的现实却让自己无颜以对家人的期待。与家人隔离开,就成了避免不愉快最实际的方式。这种隔离通常隔离掉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当自己处于不幸和自责时,避免再增加“焦虑、愧疚与不安”的情绪,于是把引起这些感觉的情形统统的屏蔽掉。比如讨厌一个人,就不想听到这个人的任何相关消息一样。

    恐归族在心理动机上是一种隔离,但在现实中却有许多表现形式,比如有记者就对城市中的“恐归族”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导致 “恐归族”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了怕折腾来回的钱、怕被父母“催婚”、怕与同学亲戚比较等。这些怕其实都是阻碍自己行动的“障眼法”,如果真的把这些阻碍作为目标去克服,自然不会有什么担心的了,其实内心深处还是一种对亲情的愧疚所形成的逃避和隔离心理。

隔离虽然是避免更多伤害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但毕竟这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并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心理专家观察得出,恰恰是因为这种消极的防御方式会让人能获得片刻的“利益”,同时逃避他人的期待也会使自己更趋于惰性。于是更容易形成一事无成,最终成了名符其实的“北漂族”、“沪漂族”;甚至一些人从此养成“隔离”的习惯,又从“恐归族”变成“落跑族”,遇事就逃避,毫无责任感可言。

当面对着恐归心态时,你可能正是自卑、自责、自怨最激烈的时刻。顾歌建议你先收起这些,你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恐归下的缺失。然后设定一个最容易达成的目标,你就带着这个目标回家。因为有目标感的人就自然就会生出生命的动能。而此时你更需要的是获得身边更多的支持,而父母恰恰就是最可靠的力量。当这首诗在你耳畔想起时,你的心是不是已经回到父母身边了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亲和家人们其实是天底下最宽容的人,你能好好的回家,一切就都好。那你还隔离些什么,回家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