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说说今天的心事:开学在即,家长们在我们平台上的留言多起来了,而且最近开学前带孩子来体验心理咨询和做心理测试的也不少。有一个家长在平台就留言说,自己的孩子开始读高二了,开学前已经开始紧张,他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就是追求第一和高分,我们怎么劝说他也不行,孩子把自己搞得压力很大。我们家长总感觉他这样的学习态度是太过了,很担心他会撑不下去,请顾老师给些建议。
顾歌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在高中前的优秀分子到工作后往往会淡出优秀者的行列,甚至在职场和升迁变化过程中更容易受挫。而第十名前后的学生,却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更为出色的能力。所以有人就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国教育的“第十名现象”,为什么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相信大家一定是知道的,那就是中国教育长期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和成绩,而相对轻视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的打造非常欠缺。
香港大学曾经在内地入学申请者的面试中,淘汰了若干名各省市的高考状元,这正是因为香港大学对申请人的成绩和面试表现同样的重视,以此避免招收高分低能学生的现象。一些国际知名大学都不太会录取除了学习,对其他事物缺乏兴趣的学生,可能觉得这样的学生就是无趣的“书呆子”吧,他们的发展潜力是不足的。这些都给了我们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提示,那就是中国教育所追求的高分本无可厚非,但孩子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同样重要的。
有一个心理专家叫斯腾伯格的,曾经用成功智力这个概念来解释了高分低能现象,他认为仅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的智力是“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的达成而拥有的所有能力。“成功智力”其实就是另一个心理专家班杜拉所提及的“自我效能”感吧,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做的行为过程的良好心理预期。而这恰恰是许多高分同学们所缺乏的,因为他们除了对分数的追求,并不清楚学习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顾歌这里有一个个案曾经在高中期间是学霸级的人物,直接推优到了全国前五的著名大学,但进去后,就迷惘了,从此没了学习的动力,进大学两年就打了两年游戏,最终因为成绩全部不合格而被学校勒令退学,只能重新参加高考。这种案例已经足够可以给我们当前的教育以警示了。
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分为五个成分,大家看看你是否拥有啊:对事物有良好自我判断的分析性能力;对事物有创新性见解的创造性能力;有意愿尝试和体验的实践性能力;面对复杂的环境能积极调整心态的适应性能力;遭遇挫折和不利局面时能有效恢复的抗挫性能力。我相信在你知道了这五项能力后,一定会对照自己和身边的人,看看哪些是具有成功者潜能的。当然留言的这位母亲,也希望你在孩子努力追求成绩时,能帮助他看到这些成功能力的价值所在,并由此建立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这样才能帮助他成为自己最向往的那个人。
欢迎大家加入最大的心理自助APP平台“嗨忧心理”,只要扫扫下列的二维码或在手机应用市场里点击下载“嗨忧心理”就可以了,“嗨忧心理,你的心情,我来关心”。
顾歌微信号∣有趣·有料·有深度 :guge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