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心理学范畴的谣言
(2012-08-31 01:29:02)
标签:
杂谈 |
周克华到底死还是没死,重庆一枪击毙的到底是长沙警察还是周克华,各种言论是此起彼伏,好象只要周克华不亲自站出来说句话,就无法证明事实一样。所以信息版本就一个比一个离奇。传播多了,影响大了,触及到某根敏感神经时,于是这类信息就有了一个名词,叫:谣言。
每当社会不稳定,或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谣言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而且影响甚广,传播速度非常惊人。所以我发现原来谣言不是一种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一种由于环境和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心理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换句话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重大事件,谣言必然产生,所以不同的仅仅是内容而已。
这就是我们谣言形成的一种典型机制:一般化、锐化和同化。
(1)一般化
也称为磨尖、删减,这是从流言的形式上的变化讲的。传播者、对于传给他的信息总是断章取义,因此,流言的内容总是越传越简略,遗漏很多信息点,删去了许多具体情节,也就越来越失真。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流言在传播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被重新编排的,遗漏掉某些细节,变得更加简明、通俗,易于被更多的人接受。艰深繁复的逻辑推理向来不是流言的特色。
(2)锐化
也称为强调化,个人对于传播中的信息,不会全盘接受,这可能是因为记忆误差,也可能是因为好恶倾向,总之只能接受信息中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听到流言,总是对那些引人注意的东西感兴趣。这些内容给他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等他再转述给别人之时,自然而然地强调他印象深刻并感兴趣的内容。经过个人强调过的流言,多少会带上个人色彩。人们常常会发现,关于同一个人和事的流言,在两个不同的人那里会大异其趣。
(3)同化
流言的传播者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地位、需求等主观因素,理解和接受流言的内容,然后归纳整理,进一步润色,使之更像是自己的判断。当然,有的人在传播流言时,会向别人表白“这是听说的,但是这不能改变由他传播流言这一事实,除非他能提出确切可靠的信息予以澄清。
结论:谣言是一个社会心理现象,只要有人,就永远不可能消失,就像流行疾病,区别仅仅在于,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谣言今天有,明天有,后天还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