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面前颤抖
拿本次亚运会台球比赛的金童玉女做由头吧,丁俊晖在领先的情况下被傅家俊逆转,痛失三连冠,而潘晓婷则逆转“韩版张柏芝”车侑蓝,得到个人第一个亚运冠军。
大逆转,大翻盘,很多人都会把目光盯在那反败为胜的一方,惊喜、鲜花、荣誉接踵而来。但不能忽视,还有那反胜为败的一方,他们飘落的眼泪,其中也有更值得去思考的话题,反胜为败,这是什么心理呢?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目的颤抖效应。
庄子说过一个故事,一个赌徒把瓦盆作为赌注时,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旦他用黄金作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现象下了个现代人听不太懂的定义:外重者而内拙。换作心理学的解释,就是成就动机过强,关键时刻就会“掉链子”。这就是目的颤抖效应。太想纫好针的手在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在颤抖,太想赢比赛的心在颤抖。还有呢,太想走好钢丝的脚在颤抖。美国有一个著名的高空钢索表演者叫华伦达,在一次重大的表演前,他总是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演出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结果就摔死了。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钢索的表演过程,而绝少考虑表演的结果。所以目的颤抖就是指过于在意事情的目的、结果或意义,忽略事情的过程,从而造成的紧张心态。

亚运会上很多反胜为败不正是目的颤抖效应在作祟么?丁俊晖太想拿到亚运史上斯诺克个人三连冠了,太想成功时,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心理压力,他接受采访时说,三连冠就在眼前,可是心却静不下来,于是出现了一些错误,导致功亏一篑。而潘晓婷呢,四年前的亚运会上她一心冲着冠军去,要为国争光,结果失败了,她责问自己,“为什么穿上有国旗的衣服就打不出来了呢?”四年后,她调整心态,看重过程,看淡结果,最后却逆转对手,成为冠军,在成功面前没有再次颤抖。
每个人都应该有目标,但是如果太看重结果,那么目标就会成为缚手缚脚的沉重负担。著名体育评论员宋世雄在回忆录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1982年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对阵苏联女排,在还有一分就能获得胜利的时候,太想拿冠军的女排姑娘们却好像不会打球一样,失误连连,这时候主教练袁伟民接连两次叫了暂停,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让队员们别绷着脸,笑一笑。这一笑,队员们心理压力减轻了,球又打得顺手了,最终获得了那届比赛的冠军。其实不仅仅是运动员,我们普通人也普遍存在这一心理现象:临到考试就发蔫儿;上台报告就腿打颤;看到大领导就学口吃;而我呢,一副伶牙俐齿,但想当年面一对镜头却变成笨嘴拙舌了。
当你把注意力过于聚焦在成功上,就容易造成思维狭窄,从而产生紧张、心跳加速的生理现象,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家跟我一起来做一个简便有效的深呼吸治疗法。吸气分三口,一口、二口、三口,停,再慢慢的分三口呼出去,一口、二口、三口,做三次。除了深呼吸,你还可以吃点甜食或者听点音乐,转移注意力,目的颤抖效应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中华全国员工帮助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顾恺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