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杀,无法不面对的选择--富士康员工自杀门的哲学思考

(2010-05-20 12:21:31)
标签:

杂谈

分类: 媒体报刊杂志各类报道

    自杀,是极易引起价值争辩的一种人类行为,它和”安乐死”一样,常常将我们逼至人性尊严与道德判断的死角。 

    人,到底有没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

 

 人,有权自杀吗?

    在讲求人权、崇尚自由的现代,我们主张、且认同”人”有独立自主的权利,他的意志应受到尊重,他的行为只要不损及他人权益,及不应受干涉。但是,当一个人要伤害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大家却都会仓皇失措地收起我们尊重他人意志的态度,运用各种方法:引导、鼓励、劝解.......甚至欺骗或强迫他人不去自杀。 

    就某种程度而言,自杀是一项个人的”权利”而且绝不会”损及他人”。但在法律上、道德上,我们有维护生命、拯救生命的责任与义务,所以这项会伤及自身生命的”权利”应受到限制。虽然不见得要像某些宗教(如天主教)一样,视自杀为罪恶,至少”不鼓励”与”尽力预防和避免”是较恰当的态度。

 

 逃避荒谬的荒谬方法

    卡谬在他的”西西佛斯的神话”一书中曾这么写着:”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 

    在这本书中,卡谬指出,这个世界是”荒谬”的。在人与世界的对立中,荒谬处处可见:人们希望这个世界和谐、幸福,世界却是战祸连年、暴虐不断;人们希望以理性来解释世界,世界却充斥着非理性的事物;人们希望世界是非分明、条理清晰,世界却价值模糊、无理可循。人们意识到这种荒谬后,如何去响应?如何去生活?这就是”生命意义”的思考起点。 

    卡谬认为自杀是消极摆脱荒谬的方法,自杀消灭了个体,对个体而言,荒谬也消失了。但卡谬视生命为绝对的价值,他反对这种逃避。 

    若以自杀来解决人生问题,人生的意义何在?死亡无法使生命获致意义,一个逝去的生命已不可能再有所作为。所以沙特说:”自杀将使生命沈溺于荒谬中。”他认为自杀行为本身即是一种荒谬,他也反对自杀。

  

 谁是勇者?

    历史上自杀的名人很多,西方如哲学家苏格拉底、画家梵谷、文学家海明威等:东方如中国的项羽、屈原、王国维,日本的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自杀,为他们的生命增添了传奇色彩,也让后人在感怀追思时,多了一份惋惜与敬重。 

    不过,也有不少的名人在身心遭受痛苦的煎熬时,仍坚强地活下去,例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晚年饱受上颚骨癌的折磨,接受过三十几次大小手术,却仍无惧的挺立着。又如尼采,这位曾大力赞赏”自由选择的死亡,适时的死亡”的哲学家,在人生最后十余年,饱受神经性梅毒的侵袭,精神几近崩溃,也没有自杀。

从”逃避”的意义来看,自杀也许是懦弱的,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人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需有相当的勇气。至于像苏格拉底一样,为了真理而饮毒酒自尽,更是勇敢而高贵。然而,那些面对痛苦绝望,不屈服不逃避,继续和命运搏斗的人,才应该是真正的勇者吧!

     

 自杀与攻击性

    弗洛伊德也研究过自杀。他认为人与生具有两种本能:”生存的本能”和”死亡的本能”。这两种本能在潜意识里不断的冲突,且随着生命发展,会外转至人际关系中,若对外的关系中断,建设(生)与破坏(死)的冲突会倒回原先的个体。当自我破坏的强度大于自我建设,也就是”死亡的本能”胜过”生存的本能”时,这个人就会自杀。古典精神分析学者大都同意此种”自杀是一个人的敌意及攻击性内射(introjection)而发生”的理论。 

    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梅宁格(K. Meninger)在其一九三八年出版,探讨人类自我毁灭行为的名著”生之挣扎”(Man Against Himself)”中,举了个例子:一位男孩被父亲责骂之后上吊自杀。男孩所企图杀害的,其实是他的父亲,却因对父亲爱恨交错,敌意无法抒发,而把潜意识里认同的父亲杀掉了。 

    梅宁格继承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自杀的”三大要素”:(一)为”杀人的意念”,(二)为”被杀的意念”,(三)为”死亡的意念”。他还举了另一个例子:S先生企图自杀,先以绳索上吊,因吊架折断而未能成功,接着他割腕、刎喉,但还是没死。当警探及医师赶来阻止时,S先生却突然跳起来攻击他们,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自杀行为中隐含的攻击冲动。   

  

 生物精神医学的应证

     “生之挣扎”出版后三十八年,公元一九七六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卡洛林斯卡医院的爱斯博格医师(M.Asberg)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忧郁症患者脑脊髓液中一种名为5-HIAA的物质,和他们的自杀率有关。5-HIAA浓度低者,自杀率较高,而且5-HIAA越低,自杀的方法越激烈,如跳楼、上吊、枪杀等。利用这些高致死性方法自杀者,想死的念头及决心显然强很多。 

    5-HIAA是脑神经传导介质”血清促进素(serotonin)”的代谢物。也就是说:脑部血清促进素的浓度低可能和自杀有关。  

    三年后,美国海军医学中心的伯朗医师(G.L. Brown)以一群常打架闹事,具暴力攻击倾向的阿兵哥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脑脊髓液中的5-HIAA浓度也偏低。有趣的是,这些具攻击性的个案,自杀率同样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伯朗将此结果以”攻击性、自杀与血清促进素”为名,发表于美国精神医学会期刊。这是一篇以生物学证据清楚交代”自杀”及”攻击性”两者关系的文章。 

    其后,不同的学者,不同的研究方法,接支持爱斯博格及伯朗两位医师的论点,甚至动物实验也证实低血清促进素和攻击性的关系。 

    现在的学者是以”血清促进素和人类的情绪稳定度及冲动控制力有关”来解释这种关连。脑中血清促进素低的人情绪不稳、易冲动,向外是攻击他人,向内当然就是自杀自伤。 

    回顾弗洛伊德、梅宁格等人学说,我们发现,相差大半个世纪,精神分析大师们对自杀的剖析,和现代生物科学家们的实证结果,竟是如此巧妙的相互辉映。

 

 唯物唯心之交点

    在精神医学领域里,”精神分析”和”生物精神医学”俨然是两大阵营。精神分析企图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窥探人类的心灵;生物精神医学则从大脑研究、动物实验等科学证据来解释人类行为。 

      精神分析家批评生物精神医学”缺乏人性”,瞎子摸象,见树不见林。生物精神医学则批评精神分析过于主观,有牵强附会之嫌。在唯心唯物的两极对立中,”自杀”提供了一个交会点。 

将人类所有行为,甚至情欲,皆归因于脑的生物活动,似乎太冷酷了。这就像要一个人相信他爱他的女朋友,可能是因为脑中某一化学物质过高(或过低),或是脑中某一部份放电而引起般,令人不可思议。但是,要说每位自杀的人都有”杀人的念头”的确也太牵强了些。 

    从这里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精神分析其实也同样的”冷酷”。生物精神医学认为人类行为和脑生理有关,精神分析则相信人类行为受其心理动力根源影响,而心理动力理论是大师们老早就设定好的。两者都是”决定论(determinism)”,两者都不怎么”人性 (humanistic)”。

  

 独特因素的独特行为

    海德格的说法:”死亡是由自我的独特性及存在所构成的。”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更广义的说:生命,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独特的。

    在自杀的人当中,有些可能是血清促进素低,有些可能真有潜在的”杀人意念”。但是,我宁愿相信这两个理论,或其他理论,都只能解释自杀行为的部份原因。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自杀。他把自杀分为三型:第一类是根源于个人与社会的隔离,由于缺乏与社会群体的联系而自杀,称之”自我中心型(egoistic)自杀”;第二类是由于个人信念或价值观和社会紧密结合而造成,称之”利他型(altruistic)自杀”,为宗教或国家而自杀的人即属此型;第三类是因为社会对个人的约束调节解体而形成,称”脱序型(anomic)自杀”,这一型常见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超乎自己适应能力时。这种社会学观点相当具说服力,到现在还一直被引用。

    面对一位自杀个案,我们可能会想起血清促进素,想起”杀人与被杀的意念”,想起涂尔干、卡谬、梅宁格。但是不要忘了,自杀,对他来说,是独立个体所作的”独特行为”,在这项独特行为的背后,一定具有”独特的因素”,通常这些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

 

 面对荒谬,迎向生命

    而不论我们是以心理的方法为主(如心理动力心理治疗),或生物的方法为主(如药物),在帮忙自杀个案的过程,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个案理解到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够摆脱”自杀的荒谬”,重新迎向生命,勇敢地向”人生的荒谬”挑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