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6日 A11:互动·倾诉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编者按:春节假期,大家免不了要走亲访友。虽然中国人大多喜欢报喜不报忧,但难免会遇到一些生活不如意的老友,在酒精或其他刺激下拉着你诉说衷肠。这种时候,你该怎么做呢?听听心理学家的建议吧
——□中华全国员工帮助发展研究中心
临床心理师 顾恺颉研究员
当我们面对一个准备向你倾诉的人时,首先不妨检视一下自己当下的心情与可供运用的时间。你现在有心情倾听吗?你现在有多少时间能给他?这两个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倾听的质量。
我们的心境不但影响自己所能接收的信息,也会带给求助者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你正好也处于焦虑中,要专心抓到求助者所说的许多小细节恐怕不容易;如果你近来情绪有些忧郁,也许诠释起求助者的遭遇会有较多负面的看法。问题是,每个人总有些情绪,所以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知到自己目前的心境可能造成的偏差,并先提醒自己这一点。
其二,理性评估你当下的时间。如果你恰好有一个小时,当然能邀请他坐下来喝杯咖啡听其娓娓道来;但如果你只有10分钟,那就应该先说清楚这一点,然后主动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初步了解后再另外找时间详谈。这么做比起听了9分钟之后再草草结束要恰当得多。而所谓关键问题,大体上就是粗略评估事情的严重度与求助者的可能反应。比如:目前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心情如何?最坏有什么打算?类似这样的信息收集好后,在心里有个大略的印象。
其三,给求助者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也许他正陷于混乱思绪中,正需要藉由倾诉来整理出头绪。比较理性主观的求助者,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自有定见,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协助了;而对于大多数困惑的人们,此时你正从一大堆线索、感觉中试图了解整个状况。这时请注意求助者说话的方式,强调了什么?似乎刻意遗漏或模糊了什么?
其四,开始帮助求助者厘清痛苦所在。一位失恋的求助者,他可能因为方才决裂的言词愤怒,也可能因为重蹈覆辙而自责。有些感觉是原发的,是根源,有些感觉则是之后添加的。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试着辨认出造成目前痛苦的主要情绪与心结。须注意那最后提到的、或者最刻意隐瞒忽略的,这些才最有可能是症结所在。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少热心的助人者常过早地打断对方,或提供建议,常常自己说得尽兴,求助者反而沉默不语;或在尚未深入了解对方痛苦时,就过早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此往往得到反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