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颉
●人物出场
父亲尹先生、母亲王女士和女儿小米,是一家三口。
父母都是一脸愁容,父亲时不时还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口吻指责小米的不良行为。小米今年13岁,在本市西部的一所中学读初二,我仔细观察着眼前的这个女孩:瘦弱、文静,蜷缩在一旁沉默不语,但她似乎对自己所犯的“错”并不太在意,脸上没有任何悔过的神情。
●情感故事“家里不缺钱,她却迷上了偷窃”
起初,我让小米在另一个房间休息,先和她的父母沟通。
“老师,上个学期开始,小米接二连三地偷同学的东西,都是些文具什么的。学校老师刚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非常震惊,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很好,这孩子几乎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怎么会去偷别人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刚开始咨询,尹先生就像连珠炮似的“控诉”小米的“罪行”。
“能告诉我在这个学期以前小米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吗? ”我问。
“其实小米原来各方面都挺好的,大家都觉得她懂礼貌,学习也挺踏实,可是不知怎么……”小米妈妈刚讲没几句,就被尹先生打断了。他举着食指,一边在桌子上重重地敲着,一边说:“打过、骂过她不知多少回了,但没过多久又故伎重演了,我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这孩子,请你帮我们想想办法!
”
“骂我的时候,他们才会战线统一”
青少年的行为问题背后一定隐藏着其它的问题,通常是家庭问题。
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关注小米一家的家庭关系和互动模式。几次咨询之后,我发现,小米并不是一个有品行障碍的孩子,她的偷窃行为不过是想要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
起初,小米单独面对我时,以沉默表示她的抗议,她觉得我是父母请来对付她的顾问,我告诉她我相信她作出这样的行为一定有她的理由,而我愿意倾听这个理由,并且保证绝对不告诉她的父母。看到了我的诚意后,小米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爸爸妈妈总是吵架。”她轻轻地说,又咬了咬嘴唇,眼睛看着地上。 “他们还说要离婚,要是他们离婚了,我怎么办?”
在一个三天两头弥漫着
“战争硝烟”的家庭,小米觉得无比痛苦,但她更加恐惧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次小米和同学出去玩,她顺手从妈妈的皮夹里拿了300元钱,当天玩得很晚,回到家爸爸妈妈对她没有事先说明就拿钱的行为非常生气,批评了她。聪明的小米发现,在批评自己的时候,父母站在同一边。她说:
“只有在骂我的时候,他们才会战线统一。”
不经意的时候偶然发现的这个现象让小米有了主意——她开始偷同学的笔、
mp3,而且每次都会被发现,由老师打电话让父母领回家。这一“绝招”效果很是立竿见影,父母暂时忘记了争吵,联合起来教育小米,还一起带她去求助心理咨询师。
“孩子是拴住我婚姻的最后一根头发丝”
所以,小米是在用自己的问题行为来挽救父母的婚姻危机,求得家庭的宁静,要不是小米出现问题,这个婚姻恐怕就要解体了。
看到这里,你也会明白,问题的根子不在小米身上,始作俑者是尹先生和王女士糟糕的婚姻状况。
这个家庭的现场交互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尹先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发言权,他会不断提出问题试图主导对话;每次王女士想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他总是把话题抢过去;咨询师提出问题,他总是代替太太回答;而每当咨询师鼓励王女士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常常表示出不满,甚至暗示过退出治疗。
在和王女士的单独沟通中,她告诉我,在家庭生活中,星座是狮子座的丈夫也处处喜欢控制。比如家里无论大小事情,决定权都在尹先生手里。他经常对妻子的朋友评头论足,指导妻子应该如何与孩子的老师打交道,甚至还会校对妻子的购物清单。
为了家庭的稳定、为了女儿的感情,王女士表面上顺从、忍受,但丈夫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霸道。王女士觉得自己也为这个家付出了许多,身为公司管理人员的她在家里如此窝囊,内心越来越压抑、不满,夫妻之间开始不断爆发争吵。去年的一次吵架,
“离婚”的字眼出现在两人口中。
“现在小米是拴住我婚姻的最后一根头发丝,要不是为了这个女儿,我怎么忍受得到现在!”王女士忍不住垂泪。
而女儿的异常行为让夫妻俩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 “战争”暂时停顿下来,夫妻俩都希望能帮助女儿回到过去的生活……
●家庭DNA分析霸道父亲从小缺失母爱
这种交互模式可能来源于儿童非常早期的情绪体验。咨询师请尹先生仔细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尹先生无法回忆起很小时候的情景,只模糊知道母亲不怎么喜欢自己,从不轻易表现出对孩子的爱,直至现在都是如此。
在一个不“喜欢”孩子的母亲面前,幼小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即将被抛弃的焦虑,从而会形成某种心理应对模式试图去控制母亲。成年后,这种模式会通过与周围女性交往的现实行为表现出来:通过诱导周围女性产生无能感,从而控制她们,使自己避免被抛弃。
经过咨询师的评估分析与引导,在克服了许多的阻抗和退缩之后,尹先生慢慢开始意识到自己用的是一种很早就固定下来的病态的人际交往模式,造成了婚姻方面的困境,而这正是小米的问题行为的根源。
经过尹先生和王女士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婚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家庭气氛日益向好的方向发展,小米的“偷窃”行为因为失去了意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女儿对父亲崇拜又疏远
尹先生是公司的管理人员,事业心又特别强,花了大量的心血在工作上。但是小米出生后,他很爱这个乖巧可爱的女儿,确实花了不少时间陪伴女儿和妻子,但是在公司习惯以指使口吻说话的他,始终觉得自己在家里也是领导,样样都要由他说了算。由于父亲的说一不二和在家里的权威形象,小米从小就崇拜有男子气概的父亲,一直以来也很听爸爸的话。
但是,渐渐懂事的小米发现,父亲有时候的权威显得有些无礼,甚至对母亲很不公平。她曾经在父母争执的时候插嘴表示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没想到招来父亲的一顿痛骂,从此以后,小米开始和父亲疏远,她觉得父亲其实不像自己心目中的那么美好。可是,她又不敢想象父母离婚后的情景,毕竟,她还爱着自己的父母,不希望看到家庭的破裂。
●心理SPA充电权力的“投射性认同”
从尹先生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与依赖相反,他希望诱导出别人的无能,传达一种信息是“你没有我就活不下去”。在内心里,他认为太太是无法依靠自己来做好任何事的,因而时时处处对太太进行控制、干预。不幸的是,王女士不是一位依赖性很强的人,而有自己的主见,他这样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的强烈不满,极大地破坏了婚姻关系的和谐。
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名词“投射性认同”,即一个人诱导别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对诱导者做出反应的人际交往模式。它影响着正常关系的构建,并指引着基于非正常关系所发生的事情的进程。简单介绍四种典型的投射性认同:依赖、权力、情欲、迎合。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是往往把自己的无助感、需要他人指导的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内心觉得自己是无能的,他会把这种感受投射到他周围的人,使对方产生要照顾他的感觉,从而证实了自己
“没有别人照料就活不下去”的信念。
权力的投射认同,是把自己强大的对他人能力的不认可投射到他人身上;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是往往认为对方在性方面有很多需要,而自己正是可以满足对方这些需要的人;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往往是以一味的自我牺牲来满足他人的需要。
在这种投射之下,被投射者潜意识中接受了这些信息,并按照投射者的潜意识所希望的那样做出了反应,这就形成了投射性认同。
●心理师处方
家庭治疗
小米一家的问题并不出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而是他们三个人“共谋”造成的,所以需要进行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成员出了问题,意味着他(她)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需要从整个家庭成员这个大环境进行干预。
从家庭治疗的观点来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是整个家庭
“共谋”而造成的,只是这个共谋是在整个家庭成员的潜意识层面的共谋,是不被意识所觉察的共谋,所以我们说: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其它的问题,通常是家庭问题。案例中的小米的问题无疑就是这样的。
协调夫妻感情
我们可以认为,在小米的家庭这个系统中,她的偷窃行为,是父母夫妻关系不和的外在症状。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夫妻关系的不和呢?
家庭是一个投射认同现象发生的最常见的地方,因为家庭是最亲密也是相对最牢固的人际关系存在的场所,亲密关系中最容易形成投射性认同。
小米的父亲将认为他人能力不行而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需求投射到小米的母亲身上,但是小米的母亲却没有认同这种投射,而小米的父亲在投射受阻的情况下,依然带着这种控制欲望继续投射。在这种情况下,小米的父亲感觉自尊受挫,而小米的母亲也感觉不被认可和尊重,这种迫切需要的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以后,势必会激发严重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冲突在一时没有办法解决的情况下,就在小米的偷窃行为上得到了必要的缓解。
由此我们看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关系的和谐,给孩子适当的心理层面的关注,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
原文地址http://www.jfdaily.com/newspaper/xwwb/page_18/200902/t20090228_554287.html
以上文章版权所有,如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未经同意擅自转载将承担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