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煤炭行业运行情况
(2008-08-26 14:12:44)
标签:
最美丽的观众2000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煤炭板块煤炭工业煤炭行业田书华财经 |
分类: 能源数据与政策 |
(一)煤炭产量。
据煤炭行业统计,2000年全国煤炭总量为9.5106亿吨,比1999年减少9257万吨,下降幅度8.87%;与关井压产前1997年的13.25亿吨相比,下降幅度约28%。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便于统计分析,仍沿用以往三大类煤矿的分类方法)52815万吨,同比增长3.24%;地方国有煤矿19128万吨,同比降低7.23%;乡镇煤矿20163万吨,同比下降36.39%。全年产量走势,以一季度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17%);四季度进入煤炭消费旺季,产量呈上升趋势(同比增长约5%)。分单位和省区看,神华集团、山西、安徽、山东和河南煤矿,2000年度均超产800万吨以上。国家年初确定的8.7亿吨的全年总量控制目标,由于这些单位和省区超产幅度较大而未能实现。北京、黑龙江、湖北、湖南、安徽、陕西和甘肃等省区煤炭产量有所下降。
二、煤炭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2000年煤炭经济形势虽有一定好转,但问题仍然较多。从现象上看,主要是总量控制年度计划目标没有实现;关井压产进展不平衡,部分已关闭小煤矿死灰复燃现象较普遍;国有煤炭企业亏损仍然相当严重,亏损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就有11家。从深层次看,主要存在着以下矛盾和问题:
(一)煤矿数量过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经过两年多的关井压产和结构调整,目前我国仍有各类煤矿3万多处。世界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炭企业,都以经营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大集团和大公司为主。目前美国年产煤10亿吨,其中4家大公司产量3.49亿吨,占36%;俄罗斯产煤2.55亿吨,其中1家大公司产量2.43亿吨,占95%;印度产煤3.08亿吨,其中1家大公司产量2.37亿吨,占77%。最近统计,我国3万多个煤矿的平均年产量只有3万吨左右。其中,原煤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企业有17家,产量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8%。大同煤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动力煤生产企业,目前市场占有率仅2.9%;开滦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仅1.5%。作为公有制煤炭经济主体的国有重点煤矿,绝大多数的生产经营规模仍然较小,没有一家能够具有控制作用和带动优势。而目前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条件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跨行业、跨地区联合难度较大;重点煤矿下放到省区管理后出现了新的政企不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地区封锁、行业壁垒问题使大型企
业集团难以形成。产业集中度低下,直接导致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导致价格大战和货款拖欠居高不下。以1999年底煤炭价格为据,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因价格造成的损失为9.89亿元。由销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加部分,在价格损失冲减下所剩无几。
(二)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负担重。
由于煤炭矿区地理位置偏僻,大多数矿区为独立的生活系统,所以国有重点煤矿一般都有医院、学校、公安、消防、供电供水、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等机构。重点煤矿下放之际,全系统从事社会服务人员49.8万人,非经营资产236.6亿元,年费用支出95.3亿元,扣除自营收入一部分外,每年企业补贴56.7亿元。其中,矿办学校、医院等社会性支出23.44亿元,占亏损额的63.35%。近两年在精简分流方面做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原煤生产人员而言。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继续膨胀的趋势。由于大政策不到位,环境条件不成熟,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迟缓,绝大多数企业这方面的负担日趋严重。
(三)煤矿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大。我国煤炭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结构调整,要求大量职工下岗、分流,而煤炭企业绝大多数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山区,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大。“九五”期间国有重点煤矿计划下岗分流100万人, 到2000年末实际下岗分流93.6万人,累计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43.56万人。 受环境条件限制,大批下岗职工难以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四)宏观经济政策尚待完善。
突出表现在煤炭资源政策不尽合理。我国在煤炭资源管理上,长期以来实行国家所有、分级审批管理的办法,既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资源税的收缴按销售量计征,基本不体现煤矿的级差收益和资源回收状况,国家资源实际上被开采者无偿占用。具有不同煤种、煤质、开采成本、运输成本的煤矿,在同一起跑线参与竞争,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再就是各类基金多、收费高,行业之间不平等。煤炭行业是惟一没有建立发展基金的基础产业部门,而每年却要上缴几百亿元的各种基金和费用,不仅给煤炭企业增加了负担,也造成了各地区煤矿的不平等竞争。铁路建设基金政策对缓解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该项政策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当时是向煤炭用户征收的,煤炭价格放开后,煤价执行到站(到厂)价,煤炭用户实际上已不再承担这项费用,而转嫁到煤矿。 近年来,每年仅从煤炭运费中征收的铁路建设基金就高达100多亿元,约占全国铁路建设基金1/3以上,这也是造成煤矿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原因之一。
(五)煤炭流通领域问题较多,经营秩序比较混乱。
当前煤炭流通领域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煤炭用户和运输企业不履行合同,不按规定结算货款,有的故意拖欠,以积压物资顶煤款;中间环节过多,层层盘剥;一些单位和个体户以非法手段与国有煤矿争运力,抢市场;有的部门利用其垄断地位,插手煤炭经营,干扰煤炭市场秩序。
(六)煤炭企业增长后续乏力,安全状况恶化。
由于煤炭经济运行困难,资金极度紧张,煤炭企业不得不减少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以降低成本,勉强维持运营。以煤炭行业龙头企业大同矿务局为例,由于经济困难,该局1998年仅提取50%的维简费和安全技措资金约1.1亿元,1999年以后基本停止提取。据调查摸底,国有重点煤矿目前安全欠账已高达24亿元。在国有重点煤矿595处矿井中,有54处通风设施不完善,通风能力不足;安全隐患突出的矿井没有装备监测系统的约占30%;高瓦斯矿井没有安装监测系统的约占40%。2000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75起,平均不到5天发生一起。重大事故的起数、发生频率、死亡人数等,都超过往年。贵州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9.27特大恶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62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影响了我国煤炭行业形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