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断章取义谈《诗经》

(2011-01-12 15:58:52)
标签:

诗经

文化


           用几千字来说《诗经》,我想对于古代的大儒来说也并非易事。有心学孔子,用“思无邪”来概括《诗经》,又未免有些过于浓缩。大家都知道,《诗经》里的诗歌,据说在当时大部分是能够唱的,如果我们把诗三百当作是三百多首歌曲的话,那么谈起来也许会容易一些,因为虽然背诵几百首古诗对于现代人来说难度太大,但是能K三百首歌的人那简直是可以轻松装满一火车。

          我有个同事是新加坡人L,他是《爱如潮水》的原作者。我刚到学校教书的时候,几个同事带我一起去吃饭,有一个从来没有出国过的就问另一个台湾来的同事说,台湾的卤肉饭是不是真得很好吃。我笑笑说,当然了,你不知道有人开车从台北到彰化,就是为了吃一碗日夜思念的卤肉饭么。L说,原来你对黄舒骏这么熟悉啊。后来他们就问我为什么要从美国回来。我自嘲说,大家都要在美国争第一,我一向是觉得第二名也无所谓的。L笑着说,D老师倒是真的每句话都必有出处啊。第二名也无所谓,是07年过世的马兆骏的一首歌。我顺手拈来一句,用来回答同事们的问题,而L则是唯一一个听懂了“典故”的人。从此以后我们常常一起喝酒。

     在古代,不用说是读书人,就是读书人家的丫环,都能够随处引用《诗经》里的一两句诗以在日常生活中作应答,就好像现在的我引用歌词一样。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的学问,自然是好得不得了,可是他的脾气据说也和学问成正比。有一次他要一个丫环做事情,丫环做得不给力,郑玄牛脾气一发,就要她跪在污泥里。正巧另一个丫头看见了,就问那跪着的:“胡为乎泥中?”那跪着的就回答说:“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这个故事之所以著名,正是因为两个丫环的问答,都引用了《诗经》。“胡为乎泥中”出自《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而“薄言往愬,逢彼之”则出自《邶风·柏舟》。一般说来,《式微》是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的牢骚,《柏舟》则是遭受遗弃的妇人的悲愤之语。两位丫环引用《诗经》,尽管都和原诗的意境不符,但是就字面意思而言,却是十分贴切的。

这就是所谓的“断章取义”。

现代汉语中“断章取义”已经是一个多少带有贬义色彩的词了。不过截取诗歌的一章或者一句来表达自己所想说的意思,在古代是非常之流行的。《左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著名的晋文公重耳在获得王位之前,曾经因为父王晋献公听信姬而不得不流亡他国,在经历了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最后来到了秦国。重耳在秦国受到了秦穆公的款待,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在一次宴会上,重耳对秦穆公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这出自《诗经》中的《沔水》。沔是满的意思,浩荡的流水流向大海,这在我看来有两层含义,第一重耳当然是表明效忠之情,自己是河水而秦穆公是大海;第二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雄心,“沔”这个字是关键,说明自己要让一条河流“满”起来。秦穆公当然听出了重耳的心意,回应了一首《六月》。《诗经》中的《六月》讲述的是周宣王臣尹吉甫奉命出征猃狁大捷庆功之事,秦穆公在此用这首诗歌作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重耳的支持,言下之意是晋国那些小人我随便就搞定了。这一个回合,重耳和秦穆公都是断章取义地从《诗经》中选取了能传达自己想法的诗句,做了一个巧妙的应答。试想一下,如果重耳直接说“我就是您的一条狗”,秦穆公说“别怕,老大我肯定给你撑腰”,这会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场面啊。

这样的断章取义,不但体现了说话者的学识,而且也默认对方能够听懂,同一句诗歌在不同的场合下也可以传达不同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应答都需要在临场随机应变,因此古人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里的登高并不是说登山,而是说当人站在庙堂之上的时候,可以不紧张而说出应景的诗句来,就表明具有做大臣的能力:知识广、不怯场,反应快,所以《左传》中各种外交场合经常会出现两国使臣用《诗经》来对答的场面。长期执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历史学家周策纵认为这样的一种习俗来源于远古的宗教仪式,不管断章取义究竟根源为何,可以肯定的是,断章取义是对话双方修养和知识的一个象征。

《左传》襄公16年,齐国侵犯鲁国,鲁国的大臣穆叔前往晋国寻求帮助。一开始被拒绝了,穆叔就只好拿出了断章取义的手段。他先是见了中行献子,赋了《祈父》。《祈父》这首诗中说到“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这当然是把鲁国比作晋国的附庸,可怜兮兮地向晋国要求援助。然后穆叔又见了范宣子,赋了《鸿雁》的最后一章“雁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这不啻是一种激将法,表明自己跑老跑去要求援助,只有哲人才看得出自己的辛苦,而笨蛋则会以为自己在炫耀。当然,穆叔这两首诗歌一出,晋国终于同意帮忙。

如果不懂诗,那么就会给人带来灾难,典型的例子就是齐国的庆封。庆封是齐国大夫,和杼一起杀了齐庄公后一时掌握了齐国的真正大权。庆封有好酒色这样的毛病,但是《左传》中多次指出庆封在很多场合不理解别人所赋的诗,当时很多人也因此预言说庆封比会遭不测,后来果然全族都被屠戮。

当然,有时候有人也会故意装作听不懂诗歌。有一次卫国的宁武子出使鲁国,鲁国国王在宴席上赋了一首诗,当时宁武子毫无反应。宴会结束之后,有个跟宁武子私交甚好的鲁国大臣偷偷对他说,怎么国王对你赋诗你默不作声呢?宁武子回答说,你们国王当时赋的诗是天子才能唱的诗歌,我以为他只是在练习,并不是说给我听的,所以就没有反应。宁武子这样做,不但维护了鲁王“越礼”的行为,而且也以免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可谓沉默是金。

记得我在北大的时候,也曾经见到过有朋友用《诗经》传情的,当然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未免过于简单了。我有一个朋友风流倜傥,喜欢上了某位女生,于是在QQ上给她发了“采葛”两字。“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采葛”两字,自然是表明了他的思念。女生则回了三个字“将仲子”。《将仲子》这首诗歌,说的是姑娘虽然喜欢这个男子,却是怕别人说闲话,“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因为这位朋友较为风流,所以女生就有些犹豫。于是男生接着打出四个字“出其东门”。这首诗是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可是虽然有很多女子,却都不是自己的所爱。女生最后就敲出了“击鼓”。《击鼓》里最著名的句子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一出,也就是答应了。这大约就是中文系的学生把断章取义用于恋爱的实际案例了。

之所以强调“断章取义”的重要性,当然并不是因为可以用来恋爱。我在一篇散文《芒果台和曹子建》中曾经指出,文人用各种典故,各种雅称来表达某种思想指代某个人,和现在流行文化用春哥来指代李宇春,用芒果台来指代湖南卫视和用校长来指代谭咏麟并没有本质不同,无非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一种风格的文化圈子用来区分自己和其他文化圈内人不同的一种符号和手段。如今如果你不知道春哥,你显然很out;而当初如果你不能断章取义,那么你显然没有做“大夫”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古人直接用丞相来指代王导用右军来称呼王羲之而觉得厌烦,因为21世纪的年轻人,也同样自得地用着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典故”。从先秦到现在,各种典故其实不断地在出现,而对《诗经》的断章取义,则是这一风气的滥觞。因此,从这个角度来了解《诗经》在先秦的地位,在我看来有着特殊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