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汪华君的摄影博客http://wanghuajun.blshe.com/)
[主持人]有道是“灵山秀水育枞阳”,枞阳大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除了人尽皆知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浮山外,我县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景区,她们好似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散落在不为人知的一角,默默地装扮着枞川大地,白云深处的白云岩就是其中的一大胜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岩,一座白云深处的山,云有悠远闲适之野趣,岩有灵秀险峻之清幽,它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山野胜境。
白云岩位于我县白梅乡境内,方圆十五公里,山中共有8岩、3洞、11峰、8怪石、2泉、2池等大小景观,风光秀丽,堪与浮山媲美,素有“小黄山”和“亚浮山”的美称,山中有奇峰危岩、古洞幽壑,亦有清泉幽瀑、碧水丹池,山水相映,美不胜收。
这里是春天的白云岩,青山如黛,绿水烟霞,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透露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北宋画家郭熙在形容四季之山时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眼前的白云岩就像一位眉黛含笑的佳人,风姿绰约,清纯可人,它的笑意就是我们在山中随处可见的一抹新绿。
来白云岩的游客,大多是因“白云青鸟”景观慕名而来。青鸟,是一种浑身青碧的鸟。白云青鸟是旧桐城八景之一,桐城文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櫆在《浮山记》中这样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民间将她作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据说,看见青鸟的人就能遇上好运。旧时,大量青鸟筑巢于白云岩穴内,它们生活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每天沐浴而歌,伴云而飞。可是,青鸟来去无踪,一般人难见其真容,有道是“白云好寻,青鸟难觅”,它常常在我们的寻寻觅觅中,像消逝在林间的风一样,不见了影踪。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鸟,它是否在我们的期盼中带来一场美好的相遇?
[白云岩寺住持 释果良]每年三、四月间和八月间容易见到青鸟。
深山藏古寺,白云岩内也有一座白云古寺。宋代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华严寺时,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岩巅的“青华严方丈”五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明代名士吴道新于明亡后,于白云岩内兴建草舍,名为“白云草堂”,隐居山林,吟咏自娱。现存寺庙建于清同治年间,后经过多次修复,前后两进,古色古香,袅袅梵音悠鸣于青山绿水之中,为白云岩增添了无限诗意。
白云岩内还有一眼神奇的
“一滴泉”。它泉眼细小,流水如线,涓涓不断,清冽异常。传说从前这里流的是香油,但后来有人嫌洞口太小,香油流得太慢太少,就将洞口凿大了一些,谁知此泉不再流油,而只流出清亮的泉水了。佛家讲究的就是一个“缘”字,过于刻意反而失之交臂,青鸟是如此,一滴泉也是如此。
[出镜]这里是铁壁长廊,宽约两三米,长约百余米……
铁船峰至双峰寨景区,位于七家山水库的另一侧,以山高奇险、怪石象形为特色。仰观铁船峰劈波斩浪,钓鱼台巨石凌空,老人峰策杖而行,双尖峰似一对金烛,各种怪石,极尽百态,栩栩如生,各具神韵。
钓鱼台上有楼子岩、船形石、龙王嘴、飞来石,站在台上俯瞰七家山水库,碧水盈盈,山映水中,相偕成趣。
双峰寨是白云岩最高峰,海拔390多米,寨顶之上,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双峰寨是一座古寨,也是军事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代顺治年间,村民范大、范二于此聚众起义,占山扎寨,清兵围困六十余天,苦战不克。
[岩前村民潘光银]太平天国时期有部队驻扎在这里,这是古城墙。
昨天遥远的烽火,化为今天的悠悠茶香。白云岩双峰寨今为野茶园,在危岩怪石之间,长满了野茶树,由于常年受云雾滋润,这里产出生野茶茶香清悠,回味绵长,经久耐泡,实为上品。
白云岩间多云雾,在蛾眉岩旁,有一座函云洞,神奇的是,山上云雾常升起于洞口,洞内有雾,山上就有云;洞内雾消,山上则云散。明代著名文人阮自华在洞上题刻“函云洞”三字,元代文人赵凡夫题曰“函云关。”白云岩内有历代摩岩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余为元、明、清石刻,有着较高的人文价值。
[白梅乡乡长齐美发]
白云岩过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白云岩南连铜安路,北接合铜路,新修的水泥路直抵山脚的七家山水库,交通极其便利,又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浮山和闻名遐迩的白荡湖,现已被列为枞阳县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我们热诚欢迎各位游客前来探奇揽胜,观光休闲,更希望有识之士前来参观考察,投资开发白云岩。
白云岩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山清水秀,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是令人向往的宜居家园。下山的时候,一路上为我们开山引路的老向导告诉我们:
[岩前村民潘光元]我今年70岁,属龙的。我们山里空气好,人身体好,我经常爬山,从山上挑一担柴下山一点都不费力。
“石径斜穿绿,岩花半入云;望中孤鸟没,天末楚江分”,明代学者方学渐在游览白云岩后,欣然赋诗,赞美这人间仙境。今天,白云岩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山野之乐,感受白云胜境,白云岩,正以它优美的风姿吸引着世人。
白云岩,白云深处的山。回首之际,我们心头的万般心事,已化为一片悠悠的白云。
[主持人]阳春三月好踏青。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风景无处不在,正如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缺少的恰恰是发现,是一种融于自然归于宁静的心态。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让我们走出家门,走向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和身体一同去接受阳光的沐浴,接受空气的滋润,接受花儿的芬芳和鸟儿的祝福!(转自谢思求博客)
附:
稀世奇观白云青鸟

七家山,位于县城东北46公里的白梅乡境内,西距浮山风景名胜区10公里。全山周长15公里,有8岩、3洞、11峰、8怪石、2泉、2池等著名景观,堪与浮山相媲美,素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
七家山西北部山腹中,有一石屏方整、深邃奇峻的山岩,原名“西岩”。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七家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白云岩,为七家山岩洞之首,高33.3米,宽50米,深16.3米。细观岩内石纹,西部如片片龙鳞,东部则似虎毛斑斑,奇趣盎然。洞壁隙缝间,涌出一泉,泉眼细小,流水如丝,涓涓不断,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清冽异常,每日流量可供百人饮用,泉源处石壁上阴刻“一滴泉”3个篆体大字。岩前曾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岩巅题刻“青华严方丈”5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明邑绅吴道新曾兴建殿宇,名为“白云草堂”。现存寺庙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后2进,砖木结构,共有房屋10余间。1963年枞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南北100米、东西100米,为其保护范围。
白云岩有稀世难见的一绝——青鸟。青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传信的使者,在外国被看着幸福理想的象征。生活在白云岩的青鸟为黛黑色,形似八哥,但尾长。它筑巢于岩穴内,每日清晨用泉水沐浴,傍晚在山泉傍梳洗,午夜吟唱,声音动听、清脆悦耳。青鸟频来,为白云岩增添了不少动人的情趣。“白云青鸟”曾被誉为古桐城八景之一。清刘大櫆在《浮山记》中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七家山,海拔390米,山高峰险,崖壑幽绝,奇景壮观,曾吸引墨客骚人来此揽胜抒怀,崖壁间现存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主要是历代游人赞咏山之风景的题诗、题词和题名文字,字体或楷书,或篆书,行、草、隶书兼有之,均笔力遒劲,神彩潇洒,实为难得的书法艺术遗产。山上岩峰罗列,风貌各异: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船峰,似舟艇启航;老人峰,如着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等,神韵别具。山中奇岩怪石,举目即是,俯首可见:抱龙洞,又名青华岩,洞高四丈,宽十余丈,深达八丈,可游可居,以穹顶中缝为界,左右岩石一边赭,一边黄,一边纹理竖直,一边纹理斜平,用物敲击,一边激越,一边深沉;蛾眉岩旁函云洞,洞体不大,神奇的是,山上云雾,常起升于洞口,洞内有雾,山上有云,洞内雾消,山上云散,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洞左侧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明书画家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5字。函云洞后还有月龛、鹤仙、吕洞宾拔剑窦、钧鱼台、青藤洞等胜迹。安石台旁的母岩内,五小岩会聚,形态各异,形成了一岩集数岩,一洞套数洞的奇观特境。铁障峰与铁船峰间有深池,人称芥拗池,现已建成七家山水库,高峡出平湖,盈盈绿水,将山峰、灵岩映衬得分外秀美。岩壁间石刻数帧,峰峦上奇木千株,山谷间畲田一片,组成了翠碧香浓的人间幽境。明学者方学渐遍览山中胜景后,欣然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石径斜穿绿,岩花半入云;望中孤鸟没,天末楚江分。
醉倚层楼月,暗来万壑曛;冁然成一啸,谁许达人闻。
另:笑口常开枞阳网文。
清浅时光,轻若闲云,淡似花香,我在白云岩陪你。执子之手,和你一起山一程,水一程,趁我们未老,趁风景独好……
白云岩位于枞阳县白梅镇境内。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山,远看,蜿蜒曲折,群峰突兀,奇石耸立;近看,绿意盎然,修竹挺拔,古树参天。明代学者方学渐游览后曾欣然赋诗:“石径斜穿绿,岩花半入云;望中孤鸟没,天末楚江分”。
我陪你,登风貌各异的山峰:与水库相对的双尖峰,似镂管泻天;与绿水相映的铁船峰,似舟艇启航;与天堂寨相依的绛霄峰,似排牙列戟;栩栩如生的老人峰,似道者策杖而行;形象逼真的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而举;还有特色各显的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抱龙峰……峰峰相侍,峰峰相对。登上此峰,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攀上彼峰,有无限风光的意境。登峰造极后的淡定和宁静是从容和心安,是归处,不忘初心。
我陪你,望神韵各具的怪石:船石、兔石、驼石、偶来石、孤坐石、白虎石、神鼠过天桥、金龟攀壁等。和尚拜佛石,是信仰的虔诚;金鸡叫天石,是时光的珍惜;金龟攀壁石,是创业的艰辛;兔子石,似静而动,有奔月之势;船石,是乘舟远来垂钓的定格,是宁可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的缩影,只是小船今犹在,不见钓鱼人。
我陪你,看远近闻名的岩洞。白云岩上有三帘岩洞:抱龙洞、函云洞、白云洞。居于半山之中的抱龙洞,洞高四丈,宽十余丈,深八丈,左右岩石一边赭,一边黄;一边纹理竖直,一边纹理斜平;用物敲击,一边激越,一边深沉,现已成为尼姑论道修行的场所。位于平岗之上的函云洞,洞体不大,山上云雾,常起升于洞口,洞内有雾,山上有云,洞内雾消,山上云散,两石仁交复前后,云气出没其间,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洞左侧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明末吴差强疏凿,为在白云岩隐居的明工部主事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函云洞后有月龛、鹤仙等古迹,还有吕纯阳(洞宾)拔剑窦、脚印、四顾洞、青藤洞等。处于山寺之内白云洞,白云洞,奇趣盎然,已是佛地名胜。东西部岩石纹理各异,西部如龙鳞片片,东部似虎皮斑斑,有虎踞龙盘、龙吟虎啸之势。洞壁隙缝间,涌出“一滴泉”,泉眼细小,流水如丝,涓涓不断,旱不涸,雨不溢,任凭世外如何烟雨迷蒙,清者自清。走走看看,仰仰俯俯,是景致,是姿势,有些瞬间,能温暖曾经。
我在古寺里陪你。深山藏古寺,白云岩上有一座白云古寺,是佛教胜地,1963年始为枞阳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灯录》载,宋代高僧义青禅师以“白云”名之,寺巅的“青华严方丈”五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明代名士吴道新于明亡后,于寺内兴建草舍,名为“白云草堂”,隐居山林,吟咏自娱。现存寺庙建于清同治年间,寺庙南北百米、东西百米,内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各种佛像,浓浓香火萦绕,袅袅梵音悠鸣。一语一禅一佛悟,一花一叶一世界。拜佛或祈祷,上一柱香,求一支签,惟愿:生命充满平安和善良。
我陪你看青鸟。白云青鸟是老桐城八景之一,筑巢于白云洞穴内,羽毛华丽,其音清脆悦耳,沐一滴泉清水而鸣,伴白云岩云彩而飞。清刘大櫆在《浮山记》中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民间传说中的神鸟,是吉祥、幸福的象征。相见时,青鸟会点头低鸣示意,并展开如扇的美丽尾毛,只是“白云好寻,青鸟难觅”。不刻意,不守候,若是缘定,或许会在无意中不期而遇。
我陪你恋秀水。如果我在“高峡出平湖”的水库旁遇见你,就和你一起感受山水相映,盈盈绿水,将青山、灵岩重叠,风也轻浪也静。然后捋起衣袖,光着脚,嬉山涧,逮虾捉蟹,叙述各自的童年。夕落瘦水凝眸,光影的流年,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
我陪你,听优美又寓有哲理的白云岩传说。先流银子,后流香油,现在流泉水的“一滴泉”故事告诫的是不嗔不贪;九华老爷一脚分两峰,鞋嵌双峰之间成“黄石”的秩闻感叹的是不悲不喜;“白云岩上三只船,两只翻的一只绵(侧的意思),谁若葬在船心处,子子孙孙中状元”的诗句演绎的是万事随缘的玄机;跑马岗上大明王朝两位大将军争夺先锋比武的遗迹展现的是江山多娇的壮观;还有青鸟趣闻、刘伯温制签、太平军秩事、天堂寨由来、芥拗池变迁……特别是宝藏传说:古人曾在函云洞边塘口出水处的岩石上刻了二十八个字,解开字谜,就能知道白云岩藏宝的地点,至今无人能解。甚为遗憾的是石刻长年被雨水浸润、冲击,字已渐模糊,或许这正是白云岩的玄妙之处,因缘起,因念生,因为缺憾而更持久,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
我陪你观石刻遗迹,风风雨雨,静默淡然;我陪你上百步石梯,起起伏伏,随遇而安;我陪你揽芳香山花,甜甜蜜蜜,天地有暖;我陪你抚山间云彩,欢欢喜喜,四海升平……
渴了,我在茶场陪你,品一茗绿茶,和清风细语,听百鸟鸣啾。夕阳西下,我在马皇后澡池陪你,云淡风轻,用一滴泉的泉水,沐浴千古娇媚与风情。夜幕降临,我在农家小院陪你,共赏水天一色,品尝地方风味,感受省级美好乡村建设气息。
风起了,我在朱元璋棋盘石前陪你。对奕,一举一投一承诺,一黑一白一围城。
雨来了,我在村落陪你。白云岩落雨,是心语,是倾诉,是情怀。用心聆听,如柔指轻抚思绪,有沉默、有思念;如花蕾静默绽放,有过往、有淡然。撑一把油纸伞,我们就是最美的风景,一帘雨色,一片记忆。
天晴了,我在山峦陪你。阅尽山水诗情:北宋画家郭熙曾形容白云岩四季:“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一字一句一鸾章,一山一季一画卷……春,山青水秀,烟雾绕绕,摘不完漫山遍野的山花;夏,凉风惬意,清爽宜人,逮不完涧水石缝中的鱼虾;秋,绿里耀红,硕果累累,追不完花草丛中的野兔;冬,银妆素裹,山舞银蛇,看不完村落升起的炊烟……一眼一念是相思;一颦一笑是温暖。白云岩就像一位眉黛含笑的佳丽,风姿绰约,楚楚动人。
时光清浅,所以你一定要来白云岩。你来,我陪你,拥一份缱绻的柔情,置身心于绿水青山,守候花期、阅读风景,随缘、随性、随心……不离不弃,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