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2013-01-18 11:07:26)
标签:

旅游

镜头

旧金山

美国

行政区

分类: 文旅游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离开夏威夷,飞到美国本土,第一站,是西海岸的旧金山。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旧金山

1906年遭大地震,因此引起大,所以城市严重被毁,后重建。港湾面积1,126平方公里,经宽仅1,200米的金门海峡通太平洋,为重要海军基地和著名贸易港。是通往太平洋区域和远东的门户。美国西部最大的金融中心。工业发达,主要有飞机、火箭部件、金属加工、造船、仪表、电子设备、食品、石油加工、化学、印刷等部门。华人和华侨较多,市区东北角的“中国城”为美国华人最大集中地。气候温和,景色优美,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有金门大桥(Golden Gate Bridge)、海湾桥(Bay Bridge)等宏伟建筑和圣弗朗西斯科大学(1855年建,US NEWS 最新排名第106位)[1]等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多所。旧金山(San Francisco),被华人称为三藩市。亦有别名“金门城市”、“湾边之城”、“雾城”),是加州唯一县市合一的行政区。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旧金山,又称“圣弗朗西斯科”、“三藩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岸海港、工商业大城市。位于太平洋与圣弗朗西斯科湾之间的半岛北端,经纬度:37°48’0”N,122°25’0”W ;时区:-8.00。市区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71.3万(1984),大市区(包括奥克兰伯克利等)325.3万(1980)。西班牙人建于1776年,1821年归墨西哥,1848年属美国。十九世纪中叶在采金热中迅速发展,华侨称为“金山”,后为区别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改称“旧金山”。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这是旧金山市政厅广场。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至于三藩市之名,则是取自该市英文名称的头两个音节“San Fran”之谐音直译,是居住于此地为数不少的粤语族群较常用之译名,例如出身广东的中国国父孙中山在著作与书信中提及该市。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这是为纪念当年淘金热的开发者塑的雕塑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1821年,墨西哥自西班牙独立,上加州也成为墨西哥领土。独立之后的墨西哥教会管辖的势力逐渐薄弱,教会所属的土地也逐渐规划成私人所拥有。来自英国的威廉·李察森(William Richardson)于1835年在半岛的西部(即现今位于中国城与金融区交界的花园角)建立了第一栋私人别宅。李察森经过他人帮助,开始规划住宅附近的街市,并将此区域称为芳草地(Yerba Buena)。墨西哥和美国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准将约翰·斯洛特(John D. Sloat)带领手下来到这里,1846年以美国名义占占领此城。1847年1月30日,海军上校约翰·蒙哥马利(John B. Montgomery)将城市更名为旧金山。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这里是旧金山繁华的街道,有很多名品店,我们一大早到,大多数店家还没有开门。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这个城市广场,为墨美战争而建。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旧金山艺术宫。

旧金山为了庆祝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竣工,另一方面显示在1906年大地震后重建的新市貌,而于1915年在现今的滨港区举行了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地震后的旧金山重建非常迅速,地震时被震毁市政厅,也赶在1915年于原地重建完毕,在世界博览会举行时已经完全看不到地震灾后的影响。旧金山当时为了加速重建工程,许多建筑物省略了防震设计,忽略了当初地震所带来的警惕,这也导致后来1989年大地震造成许多建筑物损毁。世界博览会从1915年二月二十日到十二月四日,展地范围从东边现在梅森碉堡往西延伸到艺术宫。当时博览会金碧辉煌的建筑物在展后几乎全部拆除,目前只剩下艺术宫和其后面科博馆的建筑物,日本茶园(已移至 Belmot 市),还有市政厅旁的比尔·格雷厄姆市政礼堂。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艺术宫附近的民宅。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房子都没有防盗网,美国居民大都买有财产险,被盗、失火了有保险公司赔偿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晚上住宿的旅馆,外观很普通的,里面还行,是国内三星水平。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旅馆的餐厅,很小,普通干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我镜头下的美国---旧金山(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