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兵哥心理团队
兵哥心理团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32
  • 关注人气: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南时报2007年4月17日

(2009-09-17 11:32:11)
标签:

考研

就业

济南时报

研究生

王波

杂谈

分类: 媒体有约

济南时报:面对保研他们选择了放弃


  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正在进行,不少考生在为最后的考研调剂机会奔波。考研,成了不少考生的人生“独木桥”。而有这样一批大学生,面对“保研”这等美事,却作出出人意料的选择:放弃。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考研还是工作?这是个问题。
     案例一:放弃保研去工作
     在济南一所高校的小花园里,记者见到了小丽(化名)。在同学眼中,她是个幸运儿,已经在一家知名国企找到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见习期间年薪七八万元,5年后年薪能达到15万元。当然,她也放弃了一些东西:保研。
     对于放弃,小丽一点也不感觉可惜:上三年以后,年龄越来越大,用不了几年就结婚,然后再生孩子,很多单位都不要女生。况且,3年后,女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还不知道怎样。
     “我学的是工科,导师也不愿意收女研究生。再说,研究生毕业后,能去高职院校里当个老师就相当不错了,在社会地位上、工资待遇上都很一般。看看那些读研的师哥师姐,要么跟企业签约,要么继续考公务员,像我这样三年下来,要么去小公司,人家还不会让你搞研究,就是搞研究也搞不出任何东西来。”在小丽眼中,读研显得无足轻重:“即使读了研,研一研二我也会考公务员的,一旦考上,我会立刻退学。”
     去年9月30日,在得知自己保研成功后,小丽混混沌沌地过完“十一”黄金周,马上开始找工作,在经过一番激烈竞争和智力测试后,她幸运地与那家知名国企签约。“隔壁的女生宿舍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没心思考研了,丢下书本打了一个通宵的牌。”小丽找到一份好工作,给很多考研的同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因为大家知道,即使读完了三年研究生,找到小丽这样的工作也几乎不可能。
     “其实,我身边有很多保研的同学,他们都在找工作,只是没有找到满意的。一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会放弃读研的。”小丽说。
     案例二:保研之后继续“考公”
     山东大学大四学生王波(化名)正在等省公务员的考试成绩,尽管他已经成功保上山大的研究生。“如果考上了公务员,那肯定不会读研。”他坚定地说。
     去年9月份,王波获得了学校的保研名额。得知这一消息,他并没有跟朋友出去撮一顿。“没什么值得庆祝的,在本校读三年研究生之后,还得面临着找工作,而那时的就业环境未必如意。”
     保研后,王波还是买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辅导书籍,一头扎进紧张的“考公”大潮中。他报考的是国家统战部的公务员,但没能考进去。“1000:1的录取比例,机会太小了,这也只是一个尝试,考不上国家的还能考省里的。”之后,王波又报考了山东省的公务员。
     “读三年硕士,还得找工作。三年之后是一个更大的求职高峰,将更加僧多粥少,变数太大了,研究生学历可能将没有优势可言。”王波说。
     就业指导人士:
     给考研专业户敲响警钟
     “这几名学生敢于放弃,是明智的。对他们来说,先工作再进修,这是上策。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为什么还要读研呢?该给那些考研专业户敲敲警钟了!”山师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昌兵这样说。
     他分析,目前研究生就业面临几个难题:年龄、性别、专业。有的读完研都接近30岁了,而进高校当辅导员一般要求年龄在28岁以下;女研究生就业面临着性别歧视这道门槛;而一些文科类专业的研究生,到目前为止,一个专业20多名研究生只有三四个人找到工作。
     对比应届本科毕业生现在和读研三年后面临的就业形势,昌兵认为:从就业情况上看,本科的就业机会肯定比研究生要多;但从就业层次上,研究生仍会优于本科生。就业难,根源在于缺乏对大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高中,甚至初中、小学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有一个长期的积累,找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相关链接:13名准研究生放弃读研
     考研成功被高校录取,却不去报到。2006年,山东师范大学就有13名“准研究生”,在读研与就业之间,选择了就业。
     “这13人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公费计划。”山师研究生处副处长张维军透露了这样的信息。除此之外,山师研究生复试时,也有40多名已获复试资格的考生放弃参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