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华网2008-5-31

(2009-09-17 11:07:28)
标签:

就业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问题

杂谈

分类: 媒体有约

农村籍学生易患“心病”

 
    农村籍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的一项全省抽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中,农村籍大学生和贫困大学生均占60%以上。
     由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山东省23所高校进行的这项抽查显示,近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农村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低于城市、城镇的学生。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中,农村籍学生占67.2%。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程度上,农村籍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昌兵分析认为,农村籍学生的经济条件普遍低于城市、城镇的学生,而且进入大学以后,生活环境与以前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籍的大学生较少“寻求工具和社会性支持”,不常与他人交流或从朋友那里寻求支持和安慰,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面对心理苦闷,他们通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是:逃避与否认,克制与忍耐。昌兵说,如果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不懂得如何去化解,极可能导致强迫、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调查结果还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中,贫困大学生占68.2%。昌兵分析认为,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无形的心理压力,内心冲突要比其他同学更加激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昌兵接受采访时说,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适当的娱乐和放松是缓冲压力、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作为高校,应当积极引导贫困生,改变他们对贫困的看法,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自信。适时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疏导贫困生心中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面对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