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众日报 2005-12-02

(2009-09-17 10:49:52)
标签:

就业

求职

大众日报

骗局

手机信息

杂谈

分类: 媒体有约

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风险


  毕业生资料被利用
  11月22日,对于济南某高校大四学生小张来说,是很糟糕的一天,早上7点多,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自己是警方,正在调查一个案件,涉及到小张,要求他把手机关闭一天,天真的他信以为真,随即把手机关掉。随后小张的父母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号称是小张的大学老师,说小张因车祸住进了医院,现在急需两万元才能手术,必须在一个小时内打到指定银行的账号上,否则孩子将有生命危险。
  接到电话后,小张的父母如热锅上的蚂蚁,但是好在理智战胜了一切,小张的父亲先后给院领导、校领导打电话,核实了孩子没有问题后才安心了。后经警方调查,原来小张在某招聘网站上登记了家庭住址和家庭联系方式等资料,行骗者正是从该网站上获得了小张的详细资料。与小张相比,另一所高校的小于则没有这么幸运,最终被骗子骗走十万元,而起因也缘于公布了自己的详细联系资料。
  据了解,去年全国仅报道过的大型手机信息诈骗就有10余起,起因都是泄露了个人信息。笔者从济南市各高校了解的情况看,类似诈骗时有发生,已不下三五起。
  山东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昌兵告诉笔者,校园内发生的手机信息诈骗案80%是大四毕业生,多数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外公布了个人详细资料。他表示,其实大学生求职中常遇到的骗局和风险远不只手机信息骗局。
  四种骗局骗倒毕业生
  笔者从各高校了解到的信息看,求职骗局主要有四类。一类是要求先付押金,这类骗局通常称有轻松、体面的工作,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后即可上班,但往往学生交钱后,招聘单位又推说岗位已满,让其等候,最后无果而终。
  另一类是招聘临时苦工,一些小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但不签合同,还把一些不好的工作交给求职者,一旦发生工伤等情况,学生往往是索赔无门,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还有一类是传销类工作,学生以销售人员被招进来以后,用各种手段逼迫买下一定数量的物品,然后让其继续欺诈他人,如果无法吸引更多的人,自己将赔进本金。
  最后一类是特种行业,这种情况常以娱乐场所特种行业的高薪来吸引求职者,不少学生到这些场所打工,很容易误入歧途。
  如何规避求职风险
  随着11月份就业旺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四学生投入到就业大军中来,如何避免求职中的诈骗和骗局,是高校管理人员和学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昌兵告诉笔者,高校毕业生一方面既想把自己推出去,另一方面又害怕因为公布个人信息而遭受欺诈。他建议在填写简历时,尽量不要公开家庭住址和家庭联系方式等信息,仅仅留个人手机就可以,涉及到就业网站时,除非学校做要求的,尽量不要随意注册。学校方面则应该对招聘单位进行审查,多方核查用人单位信息,确保信息源可靠,保证进学校招聘的都是正规的企业单位。
  此外,尽量不要到宾馆等地点面试,尤其是女大学生,即使去也要结伴前往,同时把面试地点、时间告诉同学或者老师。面试时,留意招聘单位的人员是否都有事可做,如果单位所有的职位都在进行招聘,这样的单位就要特别当心。而如果对方要求交现金和钱物,对方很可能是传销或者诈骗。如果面试者要拍照,尤其是个人尊严受到侵犯时,千万不能答应。
  万一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要保留好证据,尽快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总之要随机应变,不要因为处理不当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文/刘万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