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阳光自助 |
当一个人不顺心时,很容易产生愤怒之情,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将其发泄出来。比如一位同学平时很能容人,常和同学们互相开玩笑,很少往心里去。可这天,女朋友刚刚与他分手,心里十分生气。恰巧一同学不知底细,还像过去那样和他开玩笑,结果引起一场纷争,搞得不欢而散。
研究表明,人在愤怒时,意识范围变小,考虑问题偏激,主观化严重,自控能力也随之下降。结果平时许多不起眼的小事都被无限夸大,成为爆发冲突的导火索。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人际冲突往往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导致许多有害的后果。有人比喻这种发泄愤怒的方式好像是仙人掌碰人,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伤及自己。一般的规律是:发怒往往导致对方发怒或是不满。所以这种方式对人际交往具有很大的契坏性。
另一种处理愤怒的方式是抑制,把怒气压在心底,甚至不承认其存在。压抑愤怒的做法虽未导致直接的冲突,但却损害了个人的心理健康,同时也给人际关系带来隐患。习惯性压抑会使人形成冷漠、残酷或退缩的人格特征。压抑也会使人以间接方式发泄不满,如吹毛求疵,找替罪羊(把无关的人作为发泄对象)等。另外,隐藏自己的愤怒也容易使别人产生误解,对你的状态做出不正确的反应。比如,对方以为你并在在乎,于是还可能对你有同样的言行。
综上所述,无节制地发怒或是压制愤怒都是不适应的情绪反应,因此不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对待愤怒,健康而有效的方式是化解和有分寸的表达。
化解是东方人生观的精华之一,它是通过对人生和自我的反省与悟觉,使愤怒自行消失,并逐渐变得很少对那些常引起一般人愤怒的事情生气。化解作为东方人古老的修炼方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把挫折、不如意、不公正看作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必然要无数次经历和体验的东西,因此不必大惊小怪,把宝贵的生命大量耗在应付这类事上。愤怒的发生常常因为我们认为某些事应该如休,而结果却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习惯于事先设定好一个框架,如果对方恰巧符合这个框架,便一切都好;如果对方不符合这个框架,心里主不不舒服了。比如,一个男生爱上一位女同学,花了量时间、精力以及钱物与之交往,经过一段时间女孩突然提出中止关系,于是这位学生就觉得受骗了,认为这女孩无情无主我。这种认为现实应该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发展的思维习惯是引发愤怒的重要根源。当人们认识到,“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并能平静地接纳这一事实,将其看成一种应当经历的人生体验时,对许多事就不会像过去那样容易愤怒了。
对待愤怒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是有分寸地表达。它是一种在理智控制下能取得有益效果的愤怒表达方式。需要强调的是,并非任何愤怒都是消极的,只要驾驭得当,就能变害为利。有分寸地表达愤怒能使别人了解当事人对事情或他人言行的反应、感受,从而引导别人改变其不恰当的言行。从长远看,这种方式比之隐瞒不满的做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有分寸地、建设性地表达愤怒应注意如下一些原则:
第一,言论对事而不对人。
第二,不翻旧帐,只对眼前。
第三,不要涉及他人的家庭、种族、社会地位、外貌和说话方式。
第四,不要限制别人发火。当代发火时,对方有回敬的权力。互相发火能消除紧张和猜疑的气氛。
第五,勇敢地在同样的情境下为自己的过火言行向对方道歉。
第六,在发火之前,一定要找到对方过错的确凿证据。
第七,让别人明确地知道你为什么生气。
第八,不把事情做绝,在冷静下来之后,可以重新考虑或作出让步。
第九,如果可能的话,给对方留一条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