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2008-04-28 09:55:16)
标签:

教育

分类: 心闻事事

     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新华网武汉4月27日电,4月26日18时30分左右,一辆载有37人的客车在湖北省孝感市双峰山旅游景区翻下山崖,车上有武汉大学学生35人、班主任1人和司机1人。截至目前,有6名学生死亡。其余31人不同程度受伤,正在当地医院接受救治。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    

      另据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从铁道部获悉,4月28日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山东省境内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间脱线,与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客车相撞,伤亡人数和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突如其来的灾难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目睹死亡及毁灭,可能在经历者、目击者以及家属中引发焦虑、紧张、恐惧等急性心理反应,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往往产生绝望、无助、抑郁等心态,最终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灾难事故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付技能,面对和经历痛苦过程,尽快完成善后事宜。灾后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除了受灾人及其家属外,还包括他的同事、朋友、目击者。另外,必须重视对抢险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他们面对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心灵所遭受的刺激是可想而知的,同样需要心理救助。  

什么是心理危机?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SARS是一场危机,因为它不单只是传染病流行的问题,它引起社会上许多人普遍出现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

   心理危机有哪些反应?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SARS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经历怎样的发展过程?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哪些因素影响个体对危机的心理反应?个体危机反应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事件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个体对危机的反应有很大差异,即相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平静坦然,镇定自若,善于应付;有的人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危机反应程度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个体的个性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有关、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危机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反应。

   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将引发什么后果?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对于大部份的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能逐步恢复。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听信传言,出现超市抢购,哄抬物价,犯罪增加等。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害的困难,还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新的恐慌源。

   什么是危机心理干预?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帮助遇难者、受害者家属和相关人员,宣泄心中悲伤,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和心态在灾难中生存,调整生活习惯,适应新的环境,消除心理恐惧与不安,从悲哀中解脱出来,弥合心理上的创伤,以积极的心态建构新的生活模式,从而恢复心理平衡,实现精神康复。

如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做好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措施。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越小。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2、认知干预。面对突发灾害事件,人们所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评估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认知和情绪反应。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可以严重地损害人的认知功能,甚至造成认知功能障碍,从而使人陷于难于自拔的困境,失去了目标,觉得活着没有价值或意义,丧失了活动的能力和兴趣,甚至自恨、自责、自杀,这些都是应激条件下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的结果。因此应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纠正其不合理思维,以提高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能力。

3、提供准确信息。面对突发事件,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的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起到防止个体受应激的消极影响,控制恐慌,稳定大众情绪的屏障作用。

4、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

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必须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居丧之初为休克期,居丧者多处于麻木状态,此时治疗者应与居丧者建立支持关系。居丧之初,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为了接受丧失这一事实,需要对居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必须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之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5、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法  理解、支持、安慰,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强制休息、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

6、配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理干预的辅助方法,目前主要使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它能够明显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回避症状。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变,因此应针对个体的躯体症状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减少过度警觉症状,对于急性应激反应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