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从精英走向大众,高校毕业生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近年来,教师职业的竞聘呈现出日趋激烈的趋势,给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反而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研究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以及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师范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由于择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当前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面对择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挫折和冲突,导致了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高等师范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障碍、自我认知障碍、躯体化症状及其他问题行为。
(一)情绪障碍
1.焦虑急躁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过度的焦虎,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活动表现为焦虑。使他们焦虑的问题主要是: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恋人不赞同怎么办等等。这些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重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穷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长吁短叹、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有些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有紧张心理。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以前,大学生毕业时普遍都有急躁心理。在选择单位上,他们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时,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毕业生,心情更为急躁。急躁是一种不良心境,和冷静是对立的。急躁时,缺乏自我控制;过于急躁,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大学生在择业中的这种急躁心理,常使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情绪紧张、无所适从。
2.抑郁。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的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抑郁心理状态往往在性格内向、气质类型为粘液质和抑郁质的毕业生人群中最易出现。处于抑郁状态的毕业生,一般较长时间陷于择业失败事件的阴影中而不能自拔,表现出信心不足,过度敏感,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情绪就很难平静。长期处于抑郁心理状态的人最终会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
(二)自我认知障碍
1.自卑怯懦
一些大学毕业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它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怯懦是一种胆小怕事的表现。大学毕业生第一次面临择业竞争的场面,由于缺乏经验,心理紧张可以理解,但如果过于紧张或异常胆怯、谨小慎微,则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这对于大学毕业生达到择业目的是非常不利的。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过于怯懦,在谈判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张口结舌、支支吾吾、答非所问。这些学生渴望公平,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局促不安;他们盼望竞争,然而在机遇面前却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自我推销”中退下阵来。
2.孤傲冷漠
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择业中,这些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自己满意的。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倘若未能如愿,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当一些大学毕业生因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决计听天由命,任凭命运发落。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三)躯体化症状及其他问题行为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性格上本来并不十分健全,因此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胃痛、肌肉酸痛、口干、心慌、尿频、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若不及时排除,则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强度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对抗、报复、迁怒于人、拒绝交往、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酒等等。问题行为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大学毕业生顺利择业,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
二、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师范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冲突和障碍,这些挫折和矛盾常常会使师范大学生走进择业误区,产生心理障碍。不良的择业心态对师范大学生就业、身心健康都将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师范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正常进行。因此,积极引导师范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是非常必要的。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性职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当前,把毕业生推向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成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心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错误的择业观约束了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高校要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面对择业,大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地是要正确全面地自我评价。应当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的爱好特点是什么,自己的性格气质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等,这样才能在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克服劣势,发扬优势,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1、对自我综合素质的评价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分为体形、体态和体能。其中体能和心理素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指一个人的耐力、动作的灵活性、速度及力量等。心理素质包括智能、性情和道德三个部分。智能分为实能(实际能力、知识和技能)和潜能(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性情包括情绪、气质、性格和兴趣。道德对个人来说,也称品德。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社会公德和信仰。品德和性情合起来又可称为人格。我们常说的“健全人格”就是对人的品德的教育和性情的塑造。自我综合素质的评价主要从知识、气质、能力、品德诸方面进行。
2、对所在学校威望及辐射面的评价
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自己所在学校进行评价。评价从学校办学条件、科研成果、师资力量、隶属关系等方面人手。不同层次的高等师范校因规模不同,招收学生的分数段不同,以及国家的资金投入比重不同,会出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不同。所以,评价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评价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价学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评价学校的社会交往范围和学校的发展潜力,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更能体现自信。
3、对所学专业社会需求的评价
毕业生除了对所在学校进行评价外,还要对所学专业进行评价。因为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往往会决定其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也会决定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难易程度。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进行评价,首先,要对所学专业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其次,要根据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评价。按社会需求,专业可分为热门和冷门专业,冷门专业择业困难,而热门专业求职容易。第三,要根据专业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据此,专业可分为短线和长线专业。长线专业是指社会一直有需求,且学校常设的专业。此类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稳定,常常出现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求职就业有困难。短线专业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经常出现一个学生被几个用人单位争抢的局面。不可否认,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对其择业有较大的影响,但近年来出现了用人单位淡化对毕业生专业对口的要求,更看重人才可塑性的可喜现象。大学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方法的训练。如果学生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独立思考能力强、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和适应性强,那么他的可塑性就高,后劲就足,就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如果专业作为外部条件有所不足,可以通过自身素质来弥补。
(三)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并且对职业及单位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应有个准确认识,而不能只盯着目前单位的规模与效益。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上,才能拓展视野,开拓就业心理,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常常出现焦虑不安、不满、自卑、自我否定的心理失衡状态,则可以试用以下几种方法舒缓不良情绪:
1.积极调适,适度宣泄
择业过程中的失败与矛盾常常导致师范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这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不要总沉溺在焦虑和烦恼之中。如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利用假日旅游,接受大自然的熏陶等等。适当的调节可以使自己摆脱不良情绪,调整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另外,师范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要进行合理、适度的宣泄,不要把紧张、焦虑和挫折感紧锁在心间。不少大学生在失意的时候常常闷在心里,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这只会导致心理更加郁闷,不利于自己冷静地面对现实,分析情况。我们认为,择业中遇到挫折是很平常的,在择业中陷入冲突时,师范大学生应当适时地找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倾吐内心感受,甚至可以把不快乐哭诉出来,以减轻内心的负担。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宣泄是合理、适度的宣泄,切不可违反道德规范,更不能因择业时心情不好而损坏公物、寻衅闹事。
2.培养理性情绪
理性情绪法认为,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这些信念指引下的认知方式会左右人的情绪。人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根源来自人的非理性观念。要消除人的不良情绪,就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有的师范大学生在择业中受了挫折会消沉、苦闷或怨天尤人,他们认为自己择业中的挫折是例外的,认为自己就应该顺利择业。这些念头的作怪,加剧了这些学生的不良情绪,他们常常会觉得事与愿违,仿佛现实故意与他们作对。只有改变和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一旦克服,就能使他们走出消沉,为择业积极努力。大学生在运用理性情绪法时,应首先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并对其进行挑战、质疑和论辩,同时对比两种观念状况下个人的内心感受,鼓励自己向理性观念方面转化。
3.进行松弛训练
松弛训练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和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冲突、失眠、血压增高、头痛等症状。师范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压力很大,往往想得很多,师范专业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找不到重点学校怎么办?自己选择的单位父母或恋人不满意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常常加重他们择业时的心理负担,使得临近毕业的学生常常显得焦虑、紧张,睡不好又吃不香。因此,我们提倡毕业生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遇到类似心理反应时可以尝试在有关人员指导下进行放松练习。
自我调适还有很多方法,如环境调节法、幽默疗法、自我暗示法等。自我调适虽然方法不少,但主要的还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广泛接触社会,多方面体验生活,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师范大学生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始终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不至于在困难面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