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当代视觉 |
二王庙是都江堰市的标志性景点,是巴蜀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造,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为清代重新建构的,因其悠久的历史价值、卓越的艺术价值、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和都江堰工程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巴蜀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令人心痛的是在此次汶川地震重二王庙九成坍塌,昔日的威严、壮观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断壁残垣和片片瓦砾,但历史并不因一座庙宇的损坏而停滞,我想其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精神更值得我们思索和品味。
最上图为上世纪30年代《良友》拍摄的始建于1803年的安澜索桥

(2000年拍摄安澜索桥)
以“展示时代面貌,传承人类文明”为特色的《良友》画报,从20世纪30年代摄影旅行团的《中华景象》之四川特写直至今天参与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的志愿者活动,《良友》始终以自己的视角来关注四川,用图片记录真实的四川的风云变幻和历史变迁。而70多年前,就曾对都江堰这一“利在千秋”之伟绩作捕捉和关注。
为了向世界人民更好地展示中国各地的风情和祖国的锦绣河山,由当时的《良友》画报总编辑梁得所、摄影师欧阳璞、张沅恒、司徒荣组成的摄影旅行团于1932年9月出发,不畏旅途艰辛,克服衣食住行种种困难,坐骡车,吃烧饼,和臭虫、跳蚤而睡,对全国各省进行采风,最终汇编成了巨型画册《中华景象》。后《良友》在第162期“十五周年纪念号”上特意开设了“四川专辑”,以二十页的篇幅系统地介绍了四川的锦绣河山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就有都江堰和二王庙的介绍,从照片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周围附属建筑20世纪30年代的原始风貌和自然景观,加上图文中英文互释的方式让我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说《良友》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时代的窗口,也是一部时代留声机,让我们跨越时空隧道重温那曾经的历史,让历史在定格中得到意义的升华。

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二王庙在建国后不断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青山绿水相萦绕,生态环境极佳,并且其人文历史意义也日益凸现出来,逐渐成为文化旅游和爱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但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成为国人尤其是四川人民的一个噩梦,虽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特大地震中安然无恙,只是出现了一些裂缝,但其附属建筑二王庙却遭受了灭顶之灾,处处是残砖断瓦,废墟瓦砾,让人不由自主在欣慰之余又颇感心痛不已,毕竟是李冰父子让昔日的洪水泛滥之地变成了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或许就没有高度发达的巴蜀文明,二王庙常年香火不断也证明了李冰父子在巴蜀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王庙虽然坍塌了,但我想李冰父子及其精神并不会因此而泯灭,它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成为坚不可摧、永垂不朽的纪念碑,永远激励着巴蜀人民继续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用巴蜀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以及全国人民的爱心和帮助继续创造巴蜀人民文明史上的又一个“人定胜天”的神话!而我们《良友》会继续发扬20世纪30年代摄影团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实事,奉献爱心。爱在,希望在,让我们《良友》和四川人民一起手拉手、心连心共建美好家园!无论您深处何方,《良友》永远是您的朋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