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深高差谈玩球之——发球

(2010-07-26 09:28:37)
标签:

高尔夫

心得

发球

一号木

体育

分类: 高差谈球
[本系列仅限于与未破百的,甚至于未有差点值的球友交流,跟低差点球友的经验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请根据自己的水平发表意见。]
发球的一号杆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杆,发球的技术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技术,一站上发球台,差点高低不用说,看姿势就知道了。但是差点高低跟开球的远近并无关系,能开260码的人在百杆左右晃荡的也有,只开200码左右的8字头高手也有。开球稳定性相对重要些,但也不能决定一场球的好坏,本人状态正常的时候经常整场开球0失误,但总杆数并无长进。所以高差的朋友不要在开球台上就自悲起来,好戏还在后头呢。
一、球位决定一切:最重要,但相信从来没人跟你提起过的,就是球位。球离身体的远近,以及相对于左右脚的位置,对击球成功率和球飞的路线,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常发生这种事情:由于球位不对,球手的站位姿势和下杆路线都会下意识地作出改变,做出所谓的“补偿动作”,从而原来已经走入正轨的挥杆动作变得乱七八糟的,球都“不会打”了。
球如果离身体远了,容易打到杆头的外侧,球向右飞,有时身体还会前倾站不稳。球离身体近了,容易打空,或打地滚球向左滚。球位偏前,容易打薄,平飞而且力不够。球位偏后,容易打到球顶,球梯被砸进土里,球高飞或青蛙跳,有时是向下飞去成地滚。
二、球梯的插法有讲究:正常人在发球时,球在球梯上,杆头放地上,球要露出杆面上沿高1/2至2/3球高度。太高则容易打出冲天炮,球见高不见远。太低则容易向下砸球,球平飞或地滚,梯被砸进土里。
在合理的范围内,要把球梯插高的原因是:顺风,上坡,身体转动充分,或长三杆洞不希望球滚动。相反的情况则要把球梯插低些:逆风,下坡,刚下场身体没活动开,或需要球滚得比较远的场合。
球位偏后及插得太低是初学者最容易出现的错误,长期打这种球,会逐步形成下杆时重心不前移,留在右脚上,用右手勾球的别扭动作。
三、梯台的倾斜度:有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没留意的因素,就是梯台的倾斜度。完全平坦的梯台是少见的,大多数梯台都会有倾斜。如果梯台左高右低的,经常会发生球打平了的情况,球梯就要插得高些,来抵消一些高度差。但高了毕竟是高,超高的球梯跟地面的距离加大,视觉上跟平时有点不同,还是容易打出冲天炮来,身体上需要有意识地控制住,不能有前倾,握杆的手指也不能太过于下压。如果梯台左低右高,用球梯插低可以纠正,但地面升高了,容易出现打地,这时候要控制上杆平面稍平些,身体转动和左肩向前带动要积极些。实在打不好,还可以握短球杆或改用球道木开球。
四、梯台草皮质量对发球感觉有影响。有的球场的梯台留有太长的草皮,球梯插入土中的深度如果跟你平时习惯一样的话,挥杆时就会感觉不容易击中球,而插高些又有打高飞球的担心。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注意了才能根据你对挥杆的控制力和感觉来处置,方法因人而异。按我的做法,我是把梯插高些,然后上杆的时候控制挥杆平面稍为水平一些,球飞出比较容易出现小左弧。梯台草皮稀疏会对视觉产生压迫感,由于担心打地,结果更加可能打地。这时还是要提醒自己轻松握杆,轻松挥杆。可以相对上杆陡些(注意不要改变太多,以免向下砸球),方便精确地击中球。球飞出时会高一些。
五、避开危险一侧:如果你对控制球飞行的路线有信心(不管是真的还是假象),对右手球友来说,当右侧有危险时,你要在梯台右侧发球,顺球道方向,打左弧球。当左侧有危险时,站梯台左侧,瞄球道右侧,打直球。但有时球道方向并不对着梯台,这时一般都是要顺着球道方向来打弧线球。在梯台左侧发球的时候,球在发球区内人站区外是规则允许的,但不管怎么样,梯台的标志还是会影响到你的挥杆感觉,最好还是站到发球区范围内。
六、三杆洞的发球,如果用一号木杆,我总是要插得比平时高些,打开杆面,球位稍前,这样上果岭容易停球。但也有逆风和距离不够的时候,这时如果没有障碍,还是要插低打左弧球,球飞得低,会在果岭前落地,滚上果岭。用球道木和铁杆的情况下,由于要打高球,来控制球少滚动,要比在球道上少5码左右。
七、不要总是用一号木来发球:既然每个洞都是以柏忌为目标,在球道上比高手们多打一杆也没关系。如果下场后感觉一号木出错较多,不妨改用三号木来开球。如果在一号木开球的正常落点处有树林等因素,也可以握短球杆或改用三号木。只要不惹麻烦,发球短一二十码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大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