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陕西秦岭南坡的紫柏山柴关岭南麓,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有一座张良庙。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院内清幽、古雅。颇有仙家灵气。相传张良激流勇退后,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功成不居”的风格,在此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
“功成而不居”一词,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说: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方式行事,用"不言"的方法教导别人,万物兴起时,不勉强阻止,也不强占天下创造的成果。有所倡导时,不依恃自己的才能,事业成功了,也不把功劳揽在自己的身上。正因为他不居功,他的功劳才不可磨灭。
说张良“功成不居”,一点不过。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辅佐刘邦成就大业的谋士。项羽杀韩王后,张良复归刘邦,为其出谋划策。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楚将英布、韩信和秦将彭越,最后歼灭秦军。
汉王五年冬,刘邦追击项王到达阳夏(今河南太康)把军队驻扎下来,和韩信、彭越约期合击楚军。到达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县南),而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来会合。刘邦问张良:“诸侯不遵守约言,怎么办呢?”张良回答说:“楚军将被粉碎,而韩信、彭越没有确定的领地,他们不来是当然的。君王如果能够与他们共分天下,现在立即可以把他们招来。如果不能,事态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能够把陈县以东直到海滨的地区全给韩信,把从睢阳以北到毂城的地区给彭越,让他们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楚国就容易打败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等诸侯兵很快地会师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经过垓下之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战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胜利。
汉王六年,刘邦大封功臣。因张良没有作战之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汉书·张良传》)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已经封过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争功不决。许多将领常三三两两坐在沙地议论。因为依军吏计算,整个天下的地盘不够全部封赏,因而他们担心皇帝不能够给每一个有功的人都封赏。高帝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建议刘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齿先行封为什方侯。这一来担心的人们高兴了。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不必担忧了。”
天下统一后,刘邦与大臣商议国都应建在何处。刘敬建议建都在关中。而跟随高帝的左有大臣都是山东人,多数劝皇上都洛阳,刘邦犹豫不决。张良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天动身,往西定都关中(长安)。
此后,张良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汉书·张良传》)于是学道,不问政事。
正是张良的“功成而不居”思想,才避免了大祸。刘邦即位不久,先后杀掉韩信等有功之臣,张良急流勇退,隐身紫柏山修行,后人称此地为“辟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原作者
-
- 好文章啊,图文并茂,掌灯品读,人生赏心乐事呢。这萧何、韩信、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但三人的命运不尽相同。萧何做为刘邦的幕僚长,虽位列第一功臣,却为刘邦所猜疑,被捕下狱,险些丧命。韩信拥兵自重、战功赫赫,但素来为刘邦所猜忌,最终未能逃脱被诛杀的厄运。三人中惟有“汉初第一谋臣”、“谋臣中第一高人”张良,成功地扮演了“帝王师”的角色,始终受到刘邦的尊重并得以善终。伴君如伴虎,而且刘邦还是只猜忌将帅大杀功臣的坏老虎,张良凭借什么既赢得了刘邦的信任又保全了自己呢?
首先张良多病,平时不露锋芒不显山露水跟随在刘邦身边出出点子,因此使刘邦对他少了几分猜忌;张良深谙刘邦的为人、喜好、爱憎,因此他一般不去触犯刘邦;张良有着足够、高超的政治智慧。张良的政治智慧有两次展示:一次是谏止复立六国;一次是迎四皓以解太子危。在这两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张良充分地表现出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既雄辩,又不张扬;既指明利害,又不置君主于尴尬之地。他知己知彼、把握分寸、刚柔相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懂得批评艺术。中国人看重面子尤其是皇帝的,张良在这一点上有着他高超的智慧,这是他得以保全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急流勇退的智者范蠡说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几成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规律。流氓品性的刘邦生性多疑、用人又防人,张良也面临着同样的厄运,但他深知刘邦是一个只可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人。因此不待刘邦动手动他脑筋就先向刘邦请辞:“我家世代是韩国的丞相,韩国灭亡之后,我不惜万贯家财,为向秦国报仇,天下都为之震动。如今我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却成了您的老师,封地万户,位至列侯,对于一个平民,这已经是尽头了。我张良能有今天已经很心满意足了。从今我将抛弃人间俗事,要学那神仙去了。”于是张良得以善终。历史上有多少忠臣贤良因为没能适时功成隐退而惨遭杀戮。急流勇退尽管从理论上讲是有一些消极,但他却是特定条件下保全自我的一个上上策。急流勇退是需要勇气的。它是一个割舍名利和灵魂挣扎的艰难心路历程。能够急流勇退的人是勇者,更是智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