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对原始民族图腾与禁忌的分析
(2008-09-23 12:06:26)
标签:
宗教性图腾禁忌弗洛伊德文化 |
朱韦铭/文
(我读经典,你读我,希望你由此回到经典。)
在弗洛伊德卷轶浩繁的著作中,涉及文化人类学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不愧为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我们今天来解读这部近百年前的文本,或许不无裨益。
1913年,《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一书出版。弗洛伊德颇为自豪,认为自写《梦的解析》以来,从来没有象写《图腾与禁忌》这样充满着自信心。他自称《图腾与禁忌》是他“最伟大和最后的一本好书”。的确,学者们都公认,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本书研究了相当多的特殊内容,如乱伦畏惧和情绪矛盾,他发现这是儿童和野蛮人的原始心理中共有的现象;他还强调了原始人弑父行为的意义,同时,把道德、宗教和文化的萌芽追溯到由此产生的懊悔和其他种种反映。虽然不少人类学家在很长时间内都极力反对他的观点,但后来他们又大大地改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这多少说明了《图腾与禁忌》一书所具有的力量。
在论述乱伦的畏惧时,弗洛伊德指出,原始民族对乱伦关系的发生存有极度的畏惧心理,因此,便对有关乱伦的禁制特别严厉。他阐明了图腾禁制的意义:
首先,破坏了其他图腾的禁制(如:不可杀图腾动物)将自取祸害,但族外通婚这一禁制的破坏所招致的则不仅是自取祸亡而已,全族的人都将热切参与报复,有如在处置一件对公众的危险威胁、或加诸众人的罪恶。其次,露水夫妻但没有生下孩子的,也一样受罚。再次,既然图腾代代相传不因婚姻而改变,这种禁制的效果,比如在母系传袭的情形,是不难发现的。例如,属袋鼠图腾的男子娶了食火鸡图腾的女子,他们的小孩,不论男女,都属食火鸡族。按照图腾法则,生下的男子既然与她们同属食火鸡族,则与自己母亲或姊妹间的乱伦关系便根本不可能了。显然,图腾禁制的原始意图是想限制儿子的乱伦欲望。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族外通婚与图腾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禁止与母亲或姊妹间的乱伦,它也使一个男人不能够和同族的所有女人发生性关系,故而许多事实上并无族血关系的女性也被当作血亲看待了。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得出结论说,野蛮人所表现出的极度乱伦畏惧或对乱伦的敏感,以我们尚不了解的方式,奇特地以图腾关系代替了血亲关系。但我们不宜过分强调这种矛盾,而应特别记住,真正的乱伦禁制已经包含在图腾禁制之中了。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在性交自由到不局限于婚姻关系的状况下,则血亲关系便不会变得很不确定。要防止乱伦,恐怕舍此再无更好的办法了。在原始民族中,还有一种称为“回避”的禁制习俗,例如,在新不列颠GAZELLE半岛的土著,女人婚后再也不和兄弟讲话,再也不提兄弟的名字;在所罗门群岛,男人婚后绝不同丈母娘交谈,相遇时他得装作不认识她似的,并尽快掉头就跑。如此等等的回避习俗,都是为了进一步防止乱伦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精神分析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弗洛伊德得出了这样的“真知灼见”,即:乱伦的畏惧是一种婴儿期的特征,而且与心理症患者有极度相似之处。
关于禁忌和矛盾情感问题,弗洛伊德首先指出
禁忌的两种不同意义:一方面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法的”。接着,他引述了大英百科全书关于禁忌的解释,其要旨是:就严格意义来说,禁忌仅仅包括:(1)属于人或物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或不洁的)性质;(2)由于这种性质引起的禁制作用;(3)经由禁制作用的破坏而产生的神圣性(或不洁性)。
从广义上来说,禁忌则有下列特色:(1)由玛那(MANA,一种神秘的力量)依自然的或直接的方式依附在一个人或物的身上所产生的结果;(2)由玛那以间接或传递的方式而产生的结果;(3)由上两种因素同时存在而产生的结果。据此,弗洛伊德指出,禁忌的来源是归因于附着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神秘力量(玛那),它们能够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媒介加以传递。他把禁忌分为长久性禁忌和暂时性禁忌。前者包括冒犯领袖、僧侣或死者尸体及他们的所有物;后者则是对某一特殊境况(如女人的月经期或分娩期)的冒犯。
弗洛伊德认为,禁忌如同上帝一样,不过是人类心理的创造物;它们都由某种东西所构成,然后又超出这种东西。他根据强迫心理症来推出禁忌病这一概念,并对二者之间的共同性进行了归纳。他指出了这样几点:(1)它们都没有可以归因的动机;(2)它们都由一种内在的需要所维持;(3)它们都很容易替换,而且,都有一种可经由被禁止物体而传染的危险;(4)它们都强迫人们从事一种等于或类似于仪式行为的实行。弗洛伊德假设禁忌是在远古某一时代里,外在压力(某些权威)所附加于某一原始民族的禁制,这种禁制是上一代所强迫接受的。他发现了强迫性心里症同原始民族禁忌相同的特性——矛盾情感。他指出,随着禁忌的维持,那种原始的、想从事禁忌事物的欲望依然继续存在。这样,原始民族对禁忌事物必然采取一种矛盾的态度。在潜意识中,他们极力想去触犯它,却又怕这样做;他们恐惧,正是因为他们想这样做,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只是由于恐惧战胜了欲望罢了。正如心理病人一样,这些欲望潜藏在部落中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
禁忌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一种被禁止的然而在潜意识中又强烈要求采取的行动,那些触犯禁忌的人本身也将成为禁忌并会遭到严厉的报复,不然他人就会效仿,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制度的瓦解。概括地说,禁忌是针对人类某些强烈的欲望而由外力所强迫介入的原始禁制。然而,对禁忌破坏的欲望仍然存留在人类的潜意识里,每个遵守禁忌的人都怀有一种矛盾的心态。附着在禁忌中的神秘力量能诱发人的欲望,玛那象传染一样传递则是导因于潜意识里被禁止的欲望能够由一个物体转变到另一个物体上。
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我们能通过对禁忌的观察来证明矛盾情感的存在,或者在它们之中找到和强迫性行为相似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禁忌和强迫性心理症之间找出在心理上相同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它们的秘密之所在。他提及了原始民族的一些常见的禁忌,包括:(1)对敌人的禁忌;(2)对统治者的禁忌;(3)对死人的禁忌等。
有关精灵说、巫术和思想的全能问题,弗洛伊德指出,狭意地看,精灵说是对有关灵魂的讨论,其广义的定义则通常是指对精神生命的讨论。
精灵说是一种思想的体系,它不只是对某些特殊现象提供解释,最重要的是,它经由一种单纯的观点而将整个宇宙置于同一单元之下。与精灵说相随,还产生了两种控制人类、野兽、物质或灵魂的理论——巫术和魔法。
弗洛伊德指出,巫术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对待人的方式来影响灵魂的作法——使他们息怒、改善关系、和解、剥夺权利、服从命令——即利用所有在活人身上证明为有效的一切手段。而魔法则基本上不顾灵魂的存在而采取了与日常生活心理方式不同的特殊步骤。魔法的本质便是把理想和真实事物之间作了一种错误的连接。至于思想全能的中心,则是控制魔法的因素和精灵说的思想方式。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三种主要的思想体系或三种对自然的解释:精灵说的、宗教的和科学的宇宙观。相应的时期则称为精灵说时期、宗教时期和科学时期。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我们接受了关于这三个时期的看法,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全能的观念在这些不同时期中作了不同的演变。在精灵说时期,人们认为“自己”全能;在宗教时期,人们将它归诸于上帝,但又并没有完全放弃它,因为人们仍然保留了一种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依照自己的期望来影响神明力量的看法;而在科学的宇宙观里,这种全能的想法也无法容身,因为,人们开始发现自己的渺小,同时无可避免地必须接受死亡和自然定律的控制。在对孩童和强迫性心理症进行比较和研究后,弗洛伊德得出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结论,这就是:精灵说时期在次序和内涵上都和自恋时期相似;宗教时期就像小孩崇敬父母一样,类似于“目标选择”时期;至于科学时期,它就如同一个人达到了完全成熟阶段,人们已放弃了纯粹的享乐主义而能就事实对自己作适当的调节,并且,将它的欲望目标转移到外在世界。弗洛伊德指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人们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作出任何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得感谢艺术家的此种错觉——使它们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艺术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发泄那些在今天大部分已经被压抑了的冲动。
图腾崇拜现象在孩童时期的重现问题是颇为耐人寻味的。我们知道,图腾崇拜乃是笃信人类群体与某一物种(通常为某种特定的动物)之间似乎存在着超自然关系。在原始民族中,图腾崇拜是较为普遍的。弗洛伊德根据一些学者所提供是资料,叙述了图腾崇拜的根源和种种表现,指出了人在孩童时期常常会有原始民族那种图腾崇拜现象的“重现”。进而,他根据小孩和强迫性心理症病人与原始民族心态间的相似性提出了图腾是父亲影响的替代物这一看法。他是通过原始民族对图腾的矛盾态度和小孩对父亲的矛盾情感间的密切关系来进行深入分析的。弗洛伊德认为,一般来说,在小男孩与父亲竞争母亲喜爱的过程中,要使他对父亲的敌意毫无保留地发泄是不可能的,因为他首先得克服长期以来对父亲所建立的那些仰慕和亲近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矛盾中,为了减轻和克服内心冲突,他便开始寻求一个父亲的“替代物”来发泄他的敌意和恐惧。然而,这种替代作用并不能使心理冲突消失,因为它无法清楚地划分喜爱和憎恨这两种情感。相反,这种冲突往往会一直延伸到替代物身上。例如,弗洛伊德曾对一个叫小汉斯的五岁男孩进行过精神分析。小汉斯患有对马的恐惧症,因此不敢上街,甚至还担心马会跑到家里来咬他。这样,他就希望马失蹄跌倒(即指死亡)。通过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发现,原来小汉斯暗中希望父亲失踪(外出旅行或死亡),因为父亲是和他竞争母亲喜爱的对手。显然,小汉斯陷入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感情冲突之中。另一方面,小汉斯除了恐惧马之外,还对马保持倾慕和兴趣,这显然又是对父亲一种崇拜的表现。
弗洛伊德接着指出,倘若图腾动物即代表父亲,那么,图腾观的两个主要制度也就是由两个禁忌——禁止屠杀图腾和禁止与相同图腾的妇女发生性关系——所构成,这正好和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两个罪恶暗中呼应。如果这种假设正确,那么,在图腾观的起源问题便会来一个突破性认识,即:图腾制度是俄狄浦斯情结所致。弗洛伊德还认为,社会、宗教和道德的起源乃是弑父行为的结果。史前时代的人是生活在按父权组织的部落里,在那里有这样的制度:残暴而妒忌成性的父亲将所有的女性都据为己有,而儿子们长大后就被赶走。后来,有那么一天,被赶走的兄弟们联合起来,杀死并吃掉自己的父亲。于是,父权制的部落便告结束。由于残暴的父亲是儿子们恐惧和羡慕的对象,所以,他们一方面得联合起来干掉父亲,因为不联合起来就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另一方面又凭借分食父亲的肉来加强他们对父亲的认同感,并因此而获得父亲的一部分能力。因此,图腾餐或许就是人类最初的庆典仪式,它是对最大的犯罪行为的回忆和纪念。这便是社会组织、道德禁制和宗教的起源。由于弑父的儿子们意识到被他们自己的儿子们杀掉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为防止这一悲剧的重演,他们便缔结条约,禁止种族内部通婚,这便产生了道德。而宗教则是来源月弑父行为所引起的犯罪感。被杀的第一个父亲被看做上帝,“原罪”正是弑父留在记忆中的犯罪感。所以说,社会的存在是建立在大家对某些共同罪恶的认同之上的;宗教则是由罪恶感及附于其上的忏悔心理所产生的;道德一部分是基于社会的需要,一部分由罪恶所促成的赎罪心理所造成。在社会、宗教和道德的起源问题上,弗洛伊德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同时产生了宗教、社会、道德、艺术的起源。
《图腾与禁忌》是一本内容十分复杂、艰难而又饶有兴味的著作,它被认为是极具学术价值的杰作之一。的确,原始民族中的各种图腾与禁忌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图腾社会、宗教信仰的本质等,一直是学者们很感兴趣的课题,也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的中心。弗洛伊德对此进行的探讨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也许我们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是我们不得不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路和模式。